教育与公正的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与公正的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323157f01dc281e53af0f7

公正与教育关系

一、公正需要教育

(一)公正作为一种价值观需要教育(传播-培养坚定信念、普及、辩护和实践。认识特权危害。树立公正观念) (二)公正作为一种个人德性需要教育

? ? ? ?

人们对公正的认同源于三因素的综合作用:自身所遭受的不公正伤害;实际生活中的榜样作用;学校教育(系统、理性、深刻地);

在学校练习公正行事、待人,实践公正

教育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公正性评价中的分歧,避免极端、情绪化的行为;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认识公正观念的多样性,尊重而不粗暴强加于人;公开、民主的讨论,鼓励充分发表意见,寻求理解、共识、宽容。 培养学生对待公正性抱怨的理性态度和建设性责任感

二、公正教育: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一)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 ?

身体、专业素质、现代价值观念 关注未来公民公正品质的培养。

(三)公正作为一种主观价值评价需要教育

(二)公正教育=教育公正?

1、区别:(1)含义:公正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公正并初步形成相应的个人德性。(涵盖了公正的三含义)

教育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教育公正关注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从而使得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能够符合某些应得原则并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某种相称关系。(侧重于使用第一义、第三义—作为政治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公正、作为社会价值评价的公正) 2)公正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实践;

教育公正是对教育实践的某种政策安排、调整或评论。

(3)一个重视公正教育的学校体系,并不必然在教育的许多事物上是公正的;一个追求教育公正的学校体系,也不一定非常重视公正教育。

2、联系:教育公正程度的提高会间接地发挥公正教育的作用,构成公正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公证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正。

三)公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正义感的人 公正教育的目的:

第一,传播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公正文化,理解人类公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理解种种公正文化与历史生活多样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宣传一定社会所奉行的主流公正观念或基本共识,分析这些公正观念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公正范畴的现实性;

第三,引导青少年学生理性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造成不公正现象的复杂原因,从而形成面对不公正问题时正确的态度;

第四,培植青少年学生的公正信念,以便使得他们懂得公正是正确的价值方向与行事准则; 第五,通过真实生活中案例的巧妙应用,唤醒学生对于遭受不公正伤害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能力;

第六,最终目的是把未来公民培养成有正义感的人,提高整个社会的公正素养,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公正水平的提高,创造稳定、和谐、健康的社会。

义感不仅是一种公正的意识,更是笃行公正并竭尽全力维护公正的一种意志、信念与勇气,并通过相应的、持续的行动得以确证。

有正义感的人,是有着坚定的意志从而能够抵抗利己诱惑、公正行事的人;是能够面对强权大声疾呼、为弱者声冤

的人; 是能够为了正义理想不怕任何困难甚至勇于牺牲的人。 三、社会公正与公正教育

(一)社会公正的类型(依据公正观念应用的社会领域,可分为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公正) 1、法律公正(基础性的):法理公正、立法公正、司法公正

、经济公正:是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应得与相称,既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分配、交换 和消费领域。 3、文化公正:是多样的文化在意识、制度和行为层面受到公正的对待。(不同文化都有相等的权利受同等尊重和对待;不能自我标榜,要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选择;通过交流和对话克服分歧。)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标准

1、影响因素:所适用的对象领域;所适用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关系的性质;公正价值所要规范或调解的公共资源的状况。

2、三个判断标准:平等(无差别)、能力或贡献(承认差别)、需求(否认无差别对待) 三)公正教育:从家庭到社会 1、家庭:父母公正素养;子女数目

2、社会:社会生活的公正程度是天然教科书;公正的社会:道义上公正;制度(分配);健全的机制;舆论;人在社会生活中公正性体验 3、学校: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宣传公正文化,并使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公正现象;

学校老师尤其班主任应与家长一同工作,通过帮助家长树立公正价值观来促进孩子形成公正的价值观念; 整个学校文化建设,从理念到制度到行为,都应体现公正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 教育中的公正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公正 (一)多种理解:

1、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强调教育公平的社会性质);

2、是公民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强调社会功能);

3、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强调教育公平的教育性) 4、教育公正就是教育平等(强调平等性)

二)界定: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

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

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 这涉及三个层面:教育的社会公正(或教育的外部公正)、教育中的公正(或教育的内部公正)以及教育目的的公正。 教育的社会公正和教育中的公正,反映的是对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个体发展的手段。

教育目的的公正指向个体发展的公正。个体发展的公正不是人为分配的,它是教育资源公正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个体发展的公正指引着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尺度。

1、是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是制定与评价现代公共教育政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价值尺度。 2、所要规范或调节的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或配置方式。(教育权利、机会、利益、调节) 3、教育公正=教育平等? 区别:

(1)教育公正不意味着搞公共教育资源供给、配置的平均主义, (2)教育不公正不等于教育不平等或存在差距。

即使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坚持了平等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各地区、各学校、各个社会阶层实际上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不同地区、学校、阶层乃至性别间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3)根据公平原则进行的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也并不表明结果的完全平等或人人有份。 关键看其是否满足了某种应得的原则并实现了相称的关系。

联系:努力实现教育平等,缩小不均衡或差距,是教育公正应有之义,也是判断的首要指标。 二、教育公正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得标准和所意图实现的相称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权利、能力与需求公正

1、权利公正:把政府法律所赋予公民平等教育权利的实现看成实现教育公正的核心标准。 维护了就公正。

2、能力公正:强调把个人能力大小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标准,能力不同的人应受不同对待。(适用于优质稀缺) 3、需求公正:把个人多样教育需要的满足作为评价公共教育政策是否公正的指标。(更好)

(二)根据教育公正所意图调节的公共资源供给或配置在整个教育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起点、过程与结果公正(普遍接纳)

1、起点公正:每个人均有开始某一阶段学校生涯的机会。(入学机会的平等、底线公平)

2、过程公正: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以后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

3、结果公正:相对于最后目标而言,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大致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上和学校体制外的差别得以消除,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教育质量或发展质量平等) 三)根据教育公正实践的过程,可分为原则、程序与实质公正

1、原则公正:政府或学校机构在配置公共资源过程中,从思想上将公正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理念) 2、程序公正:按照公正程序(手段)

3、实质公正:公正在实践中被真正地实现。(目的) 三、教育公正的实现 (一)影响因素

1、政府把公正原则作为供给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基本价值原则。(决策公正性的政治意愿和价值自觉) 2、政府的公共教育供给能力(生产力)

3、社会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以及人们的教育需求水平, 受社会的教育文化传统制约 4、教育实践者的公正德性 二)教育公正实现的基本路径

1、促进教育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给予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突出学校特色和竞争意识; 2、加强政府干预:政府加强宏观控制,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有利改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 ?

如择校问题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会采取不同的路径实现教育公正?那种路径好?

三)教育公正实现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地配置,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入学、过程和成就机会平等)(应得教育) 过程平等依赖教师的公正德性和教育条件的均衡化; 成就机会平等还依赖学生的家庭、个体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可能性平等,致力于寻求的结果是保障人的教育权利不受社会不平等、社会排斥与社会的歧视的影响或损害。

三)教育公正实现的原则

1、平等原则:平等地配置,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入学、过程和成就机会平等)(应得教育) 过程平等依赖教师的公正德性和教育条件的均衡化;

成就机会平等还依赖学生的家庭、个体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可能性平等,致力于寻求的结果是保障人的教育权利不受社会不平等、社会排斥与社会的歧视的影响或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