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32426ee009581b6bd9ebff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考号: 姓名:

摘要: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而李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继庄子、屈原以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盛唐,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豪迈飘逸, “气吞万里如虎”,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豪迈飘逸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当发展到唐代时,就如同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云涛激荡,千帆逐浪,遍地风光。“唐人开阔的胸襟,不尽的语言”通过诗人的笔端得到了最大的舒展释放,“唐人轩昂的气宇、鲜活的风采”通过诗人的歌唱得到最大限度的演绎和凸显[1]。李白则是这诗唐帝国中最耀眼的明珠。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奇幻,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精华,加以锤炼而形成他独特个性的语言,他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的诗歌今存900多首,诗歌题材广泛,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杜甫这样赞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选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韵》)[2];他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是最好的写照(选自杜甫《春日忆李白》)[2];他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贺知章赞其为“谪仙人”。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白诗歌总的特点,前人论述为“飘逸”。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发展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正式确立了“飘逸”的审美范畴:“落落欲往 ,矫矫不群。缑山之鹤 ,华顶之云。”[3]“飘逸”呈现的是疏落不群 , 豁朗大度 ,矫健高举 ,不流于俗的审美品格 ,像王子乔在缑山乘鹤登仙 ,又如太华山顶上的云 ,舒卷自如 ,是生命赋予艺术品格的自由意象。杜甫评李白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

而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还应该加上“豪迈”二字。因为读李白的诗歌,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感受到的是高朗出尘,飘洒闲逸,胸无蒂芥,意趣清远,不为名利所累。他的诗中始终有清远飞动之境 ,体现出飘摇无迹、清新纵逸、跌宕自由、势若凌空的风格。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豪迈飘逸”。

李白是怎样表现出“豪迈飘逸”的呢?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豪迈飘逸志高远———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体现

(一)以诗言志,也传情

李白率真豪放的精神品格是决定其诗歌飘逸之美的首要元素。李白天性狂放不羁,无拘无束。《旧唐书文苑列传 》中说李白“少有逸才 ,志气宏放 ,飘然有超世之心”。失意时 ,他大喊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 得意时 ,他“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 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拘束、隐晦 ,真性情展露无忌。

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黑暗政治时,愤怒地斥责“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

及追求与希望。

李白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难》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奇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然后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最后才叙述正题;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蕴藏着李白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感情色彩,使人读后精神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平易自然,抒胸臆

说到“平易”,大家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如果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相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这样的诗明白如话,完全不是夸张。任何一个大诗人,找出几首这样平易的诗来都不是困难的事。但李白这样平易的诗歌简直多得不胜枚举,连诗文如“行云流水”的苏轼竟说李白的诗歌“伤于易”。但在李白诗歌中,平易却让人觉得抒情自然,情真意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自然晓畅,如出常人之口,细细品鉴,而又韵味无穷。

李白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天合天”、“天人合一”,提倡自然 , 反对人为。在其诗歌中则表现为清新,质朴,追求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是他对诗的语言自然着力追求的目标。他追求的理想诗句,就像刚刚露出水面的芙蓉一样,保持天然的姿色;诗歌的语言,大多明丽天然,具有朴素纯真的自然美。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

他努力向古今的民歌学习,特别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他的诗歌很有民歌风味,“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表现出了诗人的天真与兴致。《秋浦歌》、《江夏行》、《妾薄命》、《子夜吴歌》等,极富民歌风味,语言质朴醇厚,而人寻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普贤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下途归石门旧居》)这些诗都是脱口而出,很少典故雕饰,朴实无华,纯乎天籁,已达到了“大巧自然,人力何施”(曾巩《代人祭李白》)的地步。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他的诗,就像和一个胸怀坦荡、文采非凡的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沐春风,文思飞扬,飘飘欲仙。因此,自然平易,是李白飘逸诗风的重要元素。

(三)青松白鹤,志凌云

李白的诗歌中许多动人的形象,光怪陆离,寓意深刻。既有人的,也有物的。人物形象有作者自己的形象,有现实中他人的形象,有古代真人的形象,也有神话传说、审议故事中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高洁,即高尚,热情,达观,坚强,如振翅的大鹏、高飞的仙鹤,不为尘世所污浊,不为尘网所束缚,不为荣辱所动摇,永远向着高远的目标奋飞。

他在《梁父吟》一诗,把“我”置身于鬼怪纵横、天门关闭、天神震怒、雷雨交加的险恶环境中,但李白却“我欲攀龙见明主”,在“阊阖九门不可通”的时候,竟要“以额叩关”,这是何等的气势!再看他和友人的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李白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就是这样的高洁达观和血肉丰满。

李白笔下的孟浩然是个“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的高人。李白笔下的“扶风豪士”是一个“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的义侠。

李白还把我国历史上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裁剪入诗,如鲁仲连、屈原、诸葛亮、谢安等等。李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进诗中,却有他独特的视角。看他写鲁仲连 “意轻千斤赠,顾向平原笑”。写谢灵运,则写其客散时的情景:“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头上青天朗月,脚下水碧山空,谢公独立其间,看着佳宾远去,是何等的潇洒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