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学案含解析史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太史公自序学案含解析史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9e40e3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b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在与他人共同完成《太初历》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开始了《史记》的创作。

1.文体常识 (1)《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 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多万字。

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文化常识 (1)祥瑞

祥瑞(xiánɡ ruì)又称“福瑞”,是吉祥的征兆。儒学认为祥瑞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儒学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上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

(2)封禅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与禅一般都是在泰山同时进行。

(3)黄老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道教的别称之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以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特点是“无为而治”。

(4)三皇、五帝,朔、望、晦,五经、六艺 名词 三皇、五帝 朔、望、晦

解释 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农历每月十六日称为既- 5 -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五经、六艺 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另一种说法认为: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文本鉴赏]

《太史公自序》记叙了作者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著《史记》的始末,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了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

[文本深读]

1.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代的因素:依据文章第9段壶遂的话,第10段司马迁的话以及第12段《史记》产生的条件可知,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依据文章第4段可知,司马迁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的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奖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6 -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3)“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及顽强奋斗的精神。

3.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表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

①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②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③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④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⑤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4.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非,褒善贬恶,为天下仪表。

(2)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判他著的《史记》,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抒发个人忧愤。

5.《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此书之主要作者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又,《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列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试问:司马迁

- 7 -

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符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依《太史公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就已说明他作列传的目的及原则。司马迁在《自序》中又说,他作《史记》乃是要继承父亲遗志,以彰显历代祖先的史官传统。

(2)另一方面,由作者与壶遂讨论作史与《春秋》的关系一段看来,司马迁欲效法孔子之“义”著书,以褒善贬恶。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遭遇李陵事件被判死刑之时,只因自己有欲完成《史记》之“志”,于是改受宫刑以保性命,就算苟活也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完成《史记》,这样就做到了“不令己失时”。

(3)综上所述,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合乎志、义、时、名之原则。其志,先是来自父亲遗志,继而在《伯夷列传》中更可看出司马迁欲为历史人物立传之志。其义,他欲效孔子作春秋之使命感,此乃史官应有之义。当遭遇李陵事件时,若因此而死则失时大矣,因此他苟活只为成书。最后,司马迁即借着《史记》一书,垂名后世,被推为伟大的史家。

司马迁幽愁发愤著信史

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身受腐刑。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幽愁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苦难是一笔财富”“在挫折中奋起”“得与失”“精神的力量”“责任与使命”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因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得到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终于写成了永表后世的《史记》。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