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e3f679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4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3)D (4)B

(5)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6)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分析】(1)从第四段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和”。第一处,后面说“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接驳”是说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而“和”是这种交流的凭借物,所以这里应填“媒介”,“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第二处,后面说“儒家主张平等……”,“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此处填写“旗”。第三处,后面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应填写“舟”。第四处,后面说“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引渡”“夜航”的是“灯”,应填“灯”。故选C。

(2)第一个“文过饰非”,“文”“饰”都是动词,意思是“掩饰”,“过”和“非”都是指错误和过失,该词是说“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接着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从上文“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可知,这“过”“非”是指儒学的不足,而“文”和“饰”是说对儒学的这些“过”和“非”进行掩饰,即全盘肯定儒学。第二个“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疵”是指“缺点”“不足”;从文中来看,是说故意指摘儒学的问题,对儒学全盘否定。

(3)A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项,文中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项,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要,故正确。故选D。

(4)B项,“‘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错误,从文中来看,“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B。

(5)第一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这段文字的主干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叩教”的内容是如何“协和万邦”,如何“和而不同”;作者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使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数学术语进行说明,以“最大公约数”来说“协和万邦”,可见这应是世界的共同愿望,用“最小公倍数”来说“和而不同”,可见各国都有不同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让这两者共存,就需要向孔子“叩教”。第二句“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他”是指“孔子”,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孔子”比作“新月”“烛光”,“孤独地发着清辉”“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说孔子的影响在当时就向烛火一样只能照亮周围,以此说明影响不大。

(6)从文中来看,文章前三段说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并在第三段指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接着第四段分析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第五段“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是分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第六、七两段联系当今现实,以此引出思考“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第八段“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独立成段,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世界”到下文的“中国”,九到十四节分析孔子思想,指出其思想并非完美无瑕,并指出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吹毛求疵”,指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故答案为:⑴C;

⑵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

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 ⑶D;⑷B;

⑸①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①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②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⑹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⑦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设题段落的内容,根据语境前后的意思进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解释第⒂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先分析词语的字典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意。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筛选概括,又考查论据、论点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