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改善中的PDCA方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现场改善中的PDCA方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e9cb5dbe23482fb4da4c3d

数量却提高了1倍。因为方案得到了供应商和本方领导的充分认同,所以很快就付诸实施了。

一旦确认可行,就应制定行动计划。要注意行动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多变,因此除了主方案,再准备一两个备用方案,同时预先对可能遇到的阻力或困难加以估计,准备一些应对方法,也是很有用的。 >>> 方法:

·先制定理想化的整体方案 ·准备选择和备用的多种方案

·运用构思检查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思维的方法 ·选择目前最利于实施的方案 ·制定行动计划 STEP-5计划实施 >>> 说明:

有了对策不去实施,无异于纸上谈兵。虽然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却容易忽略要点。比如没有事先取得各方面的支持,计划实施变成了一个人的呐喊。又或者没有对可能的意外状况有所准备,导致一处受阻,全盘被动。如果希望项目顺利推行,有16个字请牢记在心:『领导重视(支持)、试点先行、全员参与、制度落实』,这也是计划实施阶段的要点。

计划实施通常先确定重点的实施项目及其完成时间,再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出进度甘特图进行管理。这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 实施项目是否完成的评价基准不明确

对是否完成的评价通常只停留在时间上,即是否按时完成。但很多时候,完成的程度如何,即是否按质按量完成同样重要。如果你的完成评价方法只有时间,请千万记得加上可以量化的程度。 2) 各实施项目的目的不明确 “为什么要我准备那些油漆?”这是一位责任人在一次项目安排会结束时说出的话。为了明确责任所开的会议,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清楚他为什么干这些,而目的不明确,有可能降低支持的力度。因此,在项目安排表上列明目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方法:

·先行获取上级的认同和支持 ·经过试行阶段对方案调整 ·事先动员、知会相关人员 ·落实每个人的责任 ·跟踪日程进度 ·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STEP-6效果确认 >>> 说明:

简单说,效果确认是对实施成效的评价。评价的方法应尽可能量化,并与设定的目标相比较。鉴于有些效果很难量化,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效果分成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仍以前述箱入数问题为例: 有形效果:

1)入库时间↓: 120分钟/月→60分钟/月 2)仓位占用量↓: 30块踏板位置→15块踏板位置

3)踏板占用资金↓ 64元/块×15块/月×12月=11520元/年 4)运输费↓: 3100元/车×(15/40)车×12月=13950元

无形效果:

1)作业量减少,降低劳动强度 2)节省时间,提高供需双方效率 3)零件摆放合理,保证品质、安全 4)节省包装材,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实施的效果往往存在一些局部的不足,这时可以借助局部的PDCA小循环来调整。比如实施的效果不理想,到底是实施的问题,还是对策的问题或要因的问题,又或者是综合的问题,需要有一个重新的评估和改进。

>>> 方法:

·以改善目标为评价基准 ·改善前后效果的量化对照

·有形效果之外,关注无形效果 ·得失反省,不佳效果再改善 STEP-7效果巩固 >>> 说明:

取得预期效果只是开始,因为一旦效果不能持久,很快你又要重新开始。因此,有意识地采取巩固效果的措施,把改善的成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让一时的活动变成一直的做法,才是最持久的方式。

常见的效果巩固方法包括标准化、规格化、制度化,以及消除人为因素的装置化。因为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维护,因此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也非常重要,不仅是教会他们遵守新的要求,更是通过问题改善的过程,引导他们懂得不断反省、持续改进,也可以说是把问题解决七步法的思路融汇成员工日常的工作习惯。 在高水平的企业,即使是基层员工,通常也会下意识地按照七步法的思路去看待问题,因为平时他们就是这样去总结、又这样去开展下一轮改进的。笔者在外企的改善交流活动中,发现上台发表的很多只是小组长甚至一线员工,然而却能以一种惊人的清晰逻辑去表述身边的改进。反观很多国内企业,主管、主任上台都说不清前因后果,那一刻笔者深深感受到,一个优秀企业最有竞争力的地方,确实在于它所拥有的众多人才,以及它能够不断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 方法:

·作业方法的标准化 ·技术规格的标准化

·改进内容的装置化 ·改善过程的交流与教育 ·进一步的改进

将问题的解决分成七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用更简单的四步法解决,也可以用十个步骤去解决,分几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

对解决问题来说,七步法只是其形,使用者之心才是其神:在现状把握时是否有细致之心,在设定目标时是否有挑战之心,在要因分析时是否有斟酌之心,在对策研讨时是否有创新之心,在计划实施时是否有务实之心,在效果确认时是否有客观之心,在效果巩固时是否有反省之心。

当员工真正养成了这些品质,问题的解决就会更有成效。即使是基层员工,一旦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谁能担保他(她)不是下一个杰出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