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2ee10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7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依然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综合应用”这四个领域。请老师们打开教材翻到目录,我们来看一看本学期要教学哪些内容,一共有十一个单元,分别是(读一读)。另外加了四个综合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去植树”、“测定方向”、“游览美丽的海滨”和“你能跳多远”。其中,“我们去植树”是结合上学期学的表内乘除法以及新学的有余数除法的内容安排的;“测定方向”是结合确定位置的内容安排的;“游览美丽的海滨”是结合有关方向、位置和乘法的内容安排的;“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的内容安排的。如果给这四个实践活动分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创设场景类型,就是以场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如“我们去植树”、“游览美丽的海滨”;动手操作类型,就是以操作实践为主,如“测定方向”;问题研究类型,这个类型以往从未出现过,是以专题探究为主的,要求比较高,如“你能跳多远”。我今天主要给大家分析一下“数与代数”领域的教材内容。主要有一.有余数的除法、三.认数、五.加法、七.减法、九.乘法,共五个单元。这五个单元的内容其实都与计算有关,而计算是我们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所以本册教材对计算部分的内容虽然只安排了五个,但其实在整册教材内容中所占的篇幅是相当多的,容量还是比较大的,下面我就将这几个单元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介绍如下:

一.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是在上个学期学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组成:

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P1---2)

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同时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P3---4) 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P8---9)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从平均分东西有剩余的情境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建立"剩下"的表象,再安排充分的操作和观察加深理解。

大家知道有余数与无余数除法的共同特点都是平均分,而平均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全部分完,另一种就是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后者便形成了余数概念,就是认识有余数除法所需要的表象。我们来看P1的例题,教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铅笔,把10枝铅笔按要求平均分,然后把分的结果记录在一张表格内。可以看到,这次操作实践,既出现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下几枝的情况。接着教材突出了有剩余的情况,举例写出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首次感知余数。然后通过试一试要求学生写出其他的除法算式,再次感知余数。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分以下四个层次完成:一是分一分,可以一开始就进入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分2枝、3枝、4枝、5枝、6枝,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枝,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组织这一层次的活动,要注意由扶到放,开始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如每人分2枝,可以由教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分一分,并一起填写好表格,提示学生没有剩余可以用“一横”表示。然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二是说一说,在分一分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在反馈表格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有剩余的情况,必须强调“这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比如每人分三枝,剩下来1枝,必须追问:这剩下来的1枝还够不够分一个人?通过这样比较,可以初步建立余数比除数小的表象。当一张表格反馈好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分得的结果进行分类,怎样引导呢?请老师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问法:第一种是这样问的“看了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第二种是这样的“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哪种问法比较好一些呢?是第二种。如果是问你发现了什么?范围太大,学生会有很多答案,有的还可能会说“前面两个数相乘再加剩下来的数等于10,也就是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这显然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如果直接问: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那要求就比较明确,指向比较集中,学生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一下子就引入了有余数除法。三是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结合实例介绍有余数的除法。四是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先每人分2枝,说说分的结果 一.分一分

小组合作每人分3、4、5、6枝,生填写表格。 反馈分的情况,强调: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 二.说一说

引导观察: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几种情况(分类) 先写出以前学的、正好分完的平均分算式,生独立完成。 三.写一写

再结合实例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教师进行指导。!

四.试一试学生尝试把其他几种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单位名称在新授时可以先不做要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这节课的关键只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就可以了。 2.安排学生探讨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表内除法可以根据除数和被除数很快想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但有余数除法要有一个试商的过程,思维难度比表内除法要大。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呢?我们来看例题2:教材仍然注意从具体的实例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先是出示了一个实际问题“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几盘,还剩几个?”学生很快就能利用前面的已有经验——用分实物的方法来求出答案。通过分实物求商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种方法上。其实,学生会想到很多种方法。在上个学期,有余数除法我就已经教学了,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上个学期没有安排有余数除法的内容?是的。那我为什么要提前教学呢?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方便除法竖式的教学。还记得上个学期的除法竖式,步骤是很复杂的,先除后乘再减,学生搞不明白,我用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干吗还要乘还要减,觉得没有乘和减的必要性。学生不明白道理,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把有余数的也安排进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比操作,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有时会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所以有必要进行乘和减,学生理解道理以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不知在座的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第二个原因是方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上学期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练习题,比如38颗糖,每盒装9颗,4盒能装下吗?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来思考,先算9乘4等于36,再比较38大于36,所以装不下。但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利用平均分,也就是除法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方法也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不是经常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多样吗。用这种方法就必须牵涉到余数问题,如果没有教学余数,学生思考起来就遇到了障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余数。所以我就在上学期让学生初步接触了余数。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做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有很多种求商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得到商,也就是例2图例上提供的方法,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2.背乘法口诀表,如20除以6,学生会从一六得六开始背,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不行,超过二十了,只能三六十八。3.想一个商再调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商,如20除以6,直接想四六二十四,超过二十,太大,调小一些,商3。4.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如20除以6,直接想出最多有3个,所以商3。正因为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所以教材在例题后面提出了“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教师要留给学生想和说的空间,尽量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但不要强求,因为学生有差异,开始教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用第二、第三种方法都可以,等到熟练了,可以慢慢地提高要求,增加速度。

在教学这一课时,不要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请老师们看小白菜的话: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这里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可以结合例题与“试一试”中的题目来进行比较,归纳出“余数总比除数小”的结论。得出结论以后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来进行理解,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前面的例题1时,要注意渗透,也就是我刚才强调的分完后一定要问一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在巩固练习当中可以安排几道具有代表性的改错题让学生分析、纠正,如P5的第三题。平时,我们老

师也要做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错误情况不要放过,错例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应及时拿出来进行讲评。

3.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些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主要体现在练习和实践活动当中,如P7的题目。其中,第十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要求学生注明单位。有余数算式的单位应提示学生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根据后面的问题,学着写单位名称,不要讲什么同名数相乘等于异名数之类的规定。(举例)算式列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进行口答,有余数问题,口答就更显必要,只要求学生通过口答表现结果,不要提高要求,至于笔答要到四年级作要求。第12题要求写出完整的算式,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先填写,然后交流,讲讲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种思考方法,老师们在备课是应把学生探索的几种方法备出来,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思考方法呢:

1.定除数,再选被除数来试除,联系余数比除数小。 2.当没有余数,想好以后再在被除数上加1。 3.凭直觉一步定上。

学生不管选哪一种方法,只要能算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不要作过高要求,更不要讲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P8的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我们来看一下,教材提供了同学们去植树的劳动场景,出示了一些在植树劳动中产生的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交流与个人列式计算相结合。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上成综合练习课,就是直接出示题进行计算。

2.合理安排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观察画面,从整体上把握活动内容,分段解决问题,分成两段:去植树P8、在植树P9。

3.几个较难处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适当指导,此类问题平时不作要求。如(带星题),读一读,这类题目不要强求学生列出算式,可以直接口答,能表述一下就可以了。

4.除了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那些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场景图进行提问,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素材提出问题。

三.认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是学习千以内的数。老的教材在第四册是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把千和万放在一个单元内教学。其实,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并不多,让他们联系具体素材先学习千以内的数,到三年级再学习万以内的数,有利于学生的认数学习,这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学段认数教学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