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连云港景点导游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连云港景点导游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444db56c175f0e7dd1376b

9

邓小平同志和我们连云港市有着特殊的缘分。1948年11月,他作为总前委书记,指挥

了东起海州西至河南商丘的淮海战役,连云港的烽烟曾经在它的心头久久萦回; 1984年5月4日,在他的亲切关怀下,连云港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1997年3月,载着邓小平同志骨灰的飞机由民航连云港机场起飞,翱翔在我市海域的上空,骨灰与鲜花纷纷洒向了这片大海。

2007年6月15日上午,在建党86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的前夕,《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揭幕仪式隆重举行。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为群雕揭幕。邓小平同志的亲属邓林、邓榕等,以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队和省市领导也参加了揭幕仪式。

《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为优质铜材铸造,重6吨。底座为红色花岗岩,长8.5米,宽4.65米,高0.73米;正面为45°斜面,其他三面均为93°斜面。这些数字有的与小平同志的生平有关,如底座两端相加9.3米,以及93°的斜面,都是代表了伟人离开我们时候的年龄;45°则代表着新中国成立时他45岁。

雕塑背面铭刻着邓小平同志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也正是《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的主题。雕塑的创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李象群先生。山西八路军纪念馆的《青年毛泽东》、四川广安的《布衣邓小平》等雕塑作品,都是他的成名之作。

3、孔望山景区 【景区概况】

孔望山景区位于锦屏山东北部,东依盐河、北临玉带河,距市区约2.5公里。《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 又名古城山。”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孔望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内外。山上的龙洞庵,环抱于异石厅峰间,距今1400多年。龙洞庵西崖壁,有一天然海蚀洞,古人称之 “龙洞”又称“归云洞”。汉代圆雕石象堪称世界之最。东汉摩崖造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300年,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中华母窟”等美誉。孔望山景源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方面,孔望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工经济果树林。树种达30多种,山上常见树木有麻栎、构树、楝树、桑树、楸树、黑松、赤松、榆树、槐树、柳树、枫树、女贞、玉兰、金镶玉竹、毛竹等,另有桃、樱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遍布山野。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白鹭、白颧、喜鹊、斑鸠、岩鸽、石鸡及野生小动物集聚地,景区在山东北部专门建立了白鹭保护区。在人文景源中分为历史人文景源和现代人文景源。历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

9

10

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10余处。孔望山曾吸引众多古代名人来此咏唱,刘长卿、苏东坡、石曼卿、林则徐、陶澍等,都登临孔望山,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现代人文景源有孔子望海像、朐海湖垂钩园、迷宫洞等9处。多年来,孔望山风景区先后建成进山道路、停车场、步游道、各广场、孔子像、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观光路线,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 景点介绍 【龙洞庵】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南侧,始建于北齐年间,唐中宗时改建为龙兴寺。明代于旧址上重建,更名“龙洞庵”。“文革”中龙洞庵也遭受了劫难,塑像被毁,文物流散。龙洞庵以大殿的山门为中轴线,组成一个高低错落,左右对称的建筑群。从山门拾级而上,单檐硬山顶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东厢房是观音殿。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两侧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苍翠欲滴。东侧有棵始植于宋代的糯米茶树,春季花开时节,满院清香。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 【龙洞石刻】

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汉代圆雕石象】

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约70米处,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长4.8米,背宽3.5米。象身西侧有一高88厘米,宽49厘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厘米,宽62厘米的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高92厘米,头带“T”字型发髻,双脚带有脚铃,右手持一铁钩。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 【佛教摩崖造像】

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大的有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辅以坐像,立像等等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0

11

1980年,专家发现了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

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

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

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槃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其中的“舍身饲虎”、“涅槃图”、“叠罗汉”等以形态各异、古拙生动而最负盛名。

整个画面之间最大的这个人物形象,面部表情非常的安详,这个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再看老子上方左边岩石上有个端坐的老太太,这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女神,后来经过道教的渲染就成为女仙的领袖了。《淮南子》里有记载说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所以在我国汉代绘画里,西王母的面前都会有个捣药的侍者或者玉兔。在我们孔望山这里也有,刚发现的时候在西王母的右下方有个戴着尖帽的捣药下人,遗憾的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西边有个人物形象如同汉代的门亭长像。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里,亭,乡,县,100户人家就是一里,10里为一亭,10亭为一乡,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乡老,他们都是掌管地方民事和治安的小官。门亭长说的通俗点就是这么多佛造像的守护神。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曾经做过泗水亭长,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门亭长的造像才特别的高大。

老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形象,周围还有一圈人在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这个就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

老子的左边有个人物形象,手里拿着一朵花,他双腿是弯曲的,从他这个姿势可以看出来他的地位是比较卑微的,这就是一个供养人的形象,就是居士。那么他拿着花在干什么呢?当时佛祖在讲经说法,他觉得佛祖讲的太好了,所以就从地上摘了一棵三叶草去献给佛祖,也有的资料上说是莲花,成语“借花献佛”就是从这里来的。

画像中还包含着几个佛教故事。请大家看东边有很多零碎的岩石,在岩石的左边有个躺着的人物形象,右手放在头下面,左腿放在右腿上,这就涉及佛教里舍身饲虎的故事。说佛祖一生7次投胎成为人或者动物,有一次投胎成为萨垂那太子,但是这个太子一心修行,不愿意继承王位,一次在森林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7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那7只小老虎眼看就快饿死了,太子看了以后善心大动,于是躺下来,宁愿老虎把自己吃了也要救这几只小老虎,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姿势,也是因为这个举动,他又重新投胎成

11

12

为释迦牟尼。再看在舍身饲虎图的左边有个是骑在马上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佛教里的“夜半逾城”的故事。说王子有一天晚上骑着自己心爱的白马想要出城去,也就是出家,但是当时城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四大天王每人托起一只马蹄,王子就连人带马跳出城墙之外,踏上了不归路,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五相“出家”。再看上面有个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这是“喜迎舍利图”。舍利是佛教里认为非常神奇的一种圣物,这个人就是奔跑去迎舍利。仔细看会发现这个人物形象和我国第29届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非常地相似。据说当时设计“中国印”的设计师就是到孔望山,看到将近两千年的这么个艺术形象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才创作出“中国印”。

再看老子的左下方,有一组“涅槃”图,讲的是佛传故事里的最后一相“涅槃”,又解释为大圆寂或者大解脱。根据佛经记载,佛祖传教后,也就是在他80岁的时候自知寿命已尽,于是最后一次从王舍城出发,最后一次巡行。当时在最小弟子阿难的陪同下来到一个村庄,在两棵娑罗树下,佛祖头向北,面向西进入了涅槃境,说的通俗点就是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这块岩石上有一组人头像,排列的很整齐,面部表情也很丰富,这就是佛祖的五百弟子。他们面部表情的不同也反映了他们道行的深浅,有的比较高兴或者无所谓,道行就比较高,因为他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觉得佛祖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而有一些道行浅的就觉得佛祖远离他们了所以表现得非常伤心。这里一共有四十多个人物形象,但是怎么都数不清楚,所以在这里有“秦王乱点兵,数也数不清”的说法,说得是秦王李世民在这里打仗的时候兵士不够用了,所以对着岩石点石成兵,当然只是传说。

赵朴初先生有诗云:“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道出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文史价值。

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在进一步证实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基础上,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等,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 【孔子望海像】

1993年为了纪念孔子登临而立的。1993年8月10日,立孔子和他的两个最得意的弟子子路、颜回雕像。雕像下立一尊香炉,上刻有“道冠古今”四个大字。

根据《左转》记载,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的秋天,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国都曲阜去朝见。当时在鲁国做官的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太臃肿,便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国官僚设置情况。后来孔子又亲自问官于郯,并且登山望海。现在孔望山还有问官台的遗迹。孔子在问官于郯的路上曾多次演说周礼,但是当他登上孔望山后望海边一看,数不清的螃蟹向他招手,就像行礼一样,孔子于是认为连鱼蟹都知道礼节,何况是人呢?所以便打消了在这里演讲的念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