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沙漠及土地沙漠化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5dd117866fb84ae45c8d2d

三、中国沙漠和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一) 中国沙漠的形成和地质时期的沙漠化

我国的沙漠、沙地均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近300万年以来)的演化,才形成今日沙波浩渺的沙漠、沙地景观。各种研究资料表明,早在中、早更新世时期,搭里木盆地中就已形成了面积较大的风沙堆积,在毛乌素沙地也发现有中更新世的古风沙堆积,等等。至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早期,我国的古风沙堆积的范围和规模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全球性气候趋于干冷、洋面大幅度下降,古海岸红最远退至现代大陆架的外缘,使我国北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内陆干旱气候得到进一步加强,造成大量湖泊消亡,河流干涸。在干旱多风和富沙的条件下,使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现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祁连山以北(现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地区)、贺兰山附近(现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地区)、鄂尔多斯高原(现毛乌素沙地地区)、内蒙古高原南东部(现浑善达克沙地地区)、西辽河(现科尔沁沙地地区)及呼伦贝尔高原(现呼伦贝尔沙地地区)等地,形成了大面积和沙质荒漠景观。风沙充斥盆地,泛布高原,甚至见于裸露的陆架之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距今1500-3000年以来也是一次风沙活动较强烈的时期,毛乌素、科尔沁沙地及沿海等地的14C年龄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我国沙漠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正逆演化,才形成现今的地貌景观。在其演化过程中,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是我国沙漠、沙地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生过程也是沙漠化作用较为强烈而又广泛的时期。

(二) 20多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的发展状况

根据不同时期的航片及其它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推算出25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这些扩大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发育在半干旱地区的干草原、荒漠草原地带(农垦后的旱作农田、垦荒地)和各大沙地(过度放牧、樵采地带)及其周围。这一现象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各类沙漠化土地平均增长率,可按朱震达1989年所运用的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 R 沙漠化土地的年平均增长率(%);

Q1 第一次航片(或航测地形图)上,风成地貌分布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

Q2 第二次航片(或航测地形图) 上,风成地貌分布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

N两次航片(或航测地形图)相隔的年限(年)。

由此所得的各类沙漠化土地年平均增长率的结果表明,我国近20多年来,沙漠化土地的增长特点是,危害性越大、程度越深的沙漠化土地,其增长率越高(表8)。

表8 20年来各类沙漠化土地的年平均增长率

沙漠化土地类型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严重沙漠化土地 (据朱震达,1988)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20多年来,我国各类沙漠化土地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危害程度,都处于增长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 至2000年中国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渐变过程。对未来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沙漠化土地的表层特质组份、形态、植被等指标的变化过程,总结近20年多的演化规律,以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对比资料为基础,以多年来不同是地区沙漠化土地正、逆向发展的测算结果(表8、表9)为依据,推算出我国今后土地沙漠化危害的发展趋势。

表9 近20年来我国治理沙害典型地区沙漠化土地年逆转率的平均值 沙漠化土地类型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严重沙漠化土块 年逆转率的平均值(%) 1.04 0.92 0.70 4

2

年平均增长率(%) 1.1 2.5 3.5 表10 在不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我国沙漠化土地发展预测(单位:10km)

2000年预测值 沙漠化土地类型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严重沙漠化土块 合计 2030年预测值 面积 比目前增加的面积 面积 比目前增加的面积 9.25 9.28 6.10 25.13 1.65 3.18 2.70 7.53 13.54 19.46 17.12 50.12 5.44 13.36 13.72 32.52 (据朱震达,1989)

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到2000年我国沙漠化土地将比目前增加7.53万平方公里(表10、图2)。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海拉尔-满洲里铁路沿线、科尔沁草原的北部及南部边缘、河北的坝上高原、东起多伦西至固阳以北的草原农垦区及鄂尔多斯草原中部等地,现在处于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有可能演变成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此外,在沙质草原上,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发的能源基地附近,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将促使潜在沙漠化土地演变成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从另一方面看,在及时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治沙效果,初步估算约10%的沙漠化土地可以得到初步控制,12%的沙漠化土地可以程度不同的得以改善。如果以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典型地区的逆转趋势来推测,根据表9所示的治理沙害典型地区年逆转率的平均值,求得到2000年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将比目前减少2.60万平方公里,并预测今后10年,在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的情况下,科尔沁草原南部、河北坝上高原、呼伦贝尔草原、察哈尔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南部及鄂尔多斯草原等地,将可能发生良性的逆转。

结 语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土地的沙漠化危害也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已达33.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平均每年增加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着。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今后10年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仍将继续增加,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十分重视的问题。

表11 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我国沙漠化土地发展逆转预测(单位:10km)

2000年预测值 面积 6.78 5.21 3.01 15.00 比目前减少的面积 1.32 0.89 0.39 2.60 4

2

沙漠化土地类型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严 重 沙 漠 化 土 块 合 计 (据朱震达,1989)

我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以贺兰山为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贺兰山以西地区,沙漠化土地主要散布在沙漠的边缘,绿洲的附近。其分布面积占我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0.7%,区内除一些高大山区外,年平均降雨量多小于250毫米,气候干旱,沙漠化的治理难度较大,沙漠化土地的自我逆转能力较差,在对其防治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使用绿洲和自然条件较好地区的水源。贺兰山以东地区,是我国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地区。其分布

面积占我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3%,本区多处于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50-500毫米左右。沙漠化土地在消除人为的压力后,有发生自我逆转的可能。在本区沙漠化的防治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当地农牧林业的合理布局,正确有效的利用水源,重点治理各沙地的风沙危害。

土地风沙化是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主要发育在我国东部的平原及滨海地区,分布于河流故道、决口扇、湖滨及沿海地带。由于土地风沙化发生在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风沙化危害不仅会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使当地的环境趋于恶化。今后应对土地风沙化的成因、形成条件、发展趋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对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风沙危害进行全国的治理。

沙漠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强烈沙漠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主要是第四纪),由于环境的变迁,经多次反复而不断加强沙漠化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了分布广泛、沙丘巨大的沙漠区。近代,在气候环境及人为作用的影响下,在沙漠及其周围地区,造成流动沙丘的前移及半固定、固定沙丘的活化,使沙漠化作用不断加强,风沙危害趋于严重。本图将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作为主要内容表示,不但可以直接地读出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而且也可以反映出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沙漠、沙漠化及风沙化危害,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问题。对其全面的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防灾、减灾工作,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