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60130eba1aa8114431d9b2

第三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省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组群发展和具有济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第五章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走集约化大城市发展道路,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着力构建“一城三区”中心城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第一节 优化提升老城区

以释放发展空间、重塑功能形象为重点,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提高立体化发展水平,精心打造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突出总部经济功能,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产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古城区、商埠区、魏家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洪楼商贸区、二环东路金融商务区、兴隆片区、九

曲片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泉城路、纬十二路、阳光新路、二环南路、二环东路、二环西路等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堤口路、八里桥、道德街、七里山等片区的改造,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抓好宝华街官扎营片区、北大槐树片区、南辛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改造,有序推进污染环境、能耗较高、发展空间受限的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推动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第二节 加快建设三大新区

西部新区。依托高铁枢纽、文化教育资源和生态湿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金融、商业会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业,加快建设西部新城核心区,打造经十西路城市发展轴,积极推进西部新城、济西湿地生态区、长清片区三大片区开发,形成“一心、一轴、三片”空间发展格局,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综合配套完善的开放、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区,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新引擎。西部新城核心区,重点建设场站一体化工程、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设施,大力发展交易、展览、文化、总部、商业、交通枢纽等功能,完善居住、商业、市政交通等配套设施,打造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经十西路城市发展轴,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形成融经济、社会、交通、生态、景观、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主体发展带。西部新城片区,西客站组团依托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商贸金融、商业服务等产业;峨眉组团重点推进担山屯物流园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和商务功能;腊山和党家组团以创意科研、生态居住、都市工业等为重点,增强对西部新区的服务功能。济西湿地生态区,以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突出生态修复、生态隔离、湿地休闲游赏、民俗观光、田园风情体验等功能,形成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长清片区,大学科技园组团重点推进中心区建设和园博园后续利用,发展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产业;文昌组团重点完善居住、商业、办公等设施,拓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提升城区品质;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完善以机械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聚区,同时依托农高区积极发展兽药研发、食品加工、花卉种苗等产业。

东部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加快推进奥体文博、贤文、汉峪、长岭山、雪山、唐冶、孙村、章锦、彩石、两河十大片区开发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军地区,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奥体文博片区,重点是突出文化博览、体育休闲、商务办公、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奥体东部商业商务服务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等的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带动东部新区发展的龙头。贤文和汉峪片区,重点是强化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商务金融、会议展览等功能,加快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服务外包城、汉峪总部经济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产业集聚区。长岭山和雪山片区,重点是突出产业研发、商务办公、生活居住等功能,着力塑造经十路沿线景观,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唐冶片区,重点是突出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居住休闲等功能,加快唐冶新区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东部城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孙村和两河片区,重点是以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电力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功能,加快推进高新区孙村新区

建设,完善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向北延伸发展钢材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孙村铁路物流中心,打造带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章锦片区,以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和重大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打造集出口加工贸易、高端电子信息、重大新药孵化为一体的外向型高端产业集聚区。彩石片区,重点是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教育科研、生态休闲等功能,着力推进太阳能产业基地、职业教育集聚区、彩石居住区等建设。

滨河新区。结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构建小清河生态发展轴,加快推进北湖城市副中心和济泺路、华山、新东站、美里湖四大片区开发建设,形成“一轴、一心、四区”开发格局,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带、景观旅游带、生活休闲带。小清河生态发展轴,积极实施补源工程,开通小清河水上游览线路,积极推进与泉城特色标志区相连通,沿河发展娱乐休闲产业和“夜经济”,打造泉城水上游览特色品牌。北湖城市副中心,重点是突出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功能,加快建设徐李、水杨等高品质大型综合社区,改造提升现有家居、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强化生态景观建设,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济泺路片区,重点是强化商贸批发、居住休闲、都市工业、现代物流等功能,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泺口居住社区,改造提升济泺路两侧商贸组团,提高药山工业园发展质量,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科技型都市工业。华山片区,重点是强化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业居住等功能,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开发建设,建成市区东部生态屏障、市民休闲游憩新区和全市重要的商贸物流集聚区。新东站片区,依托石济客专济南新东站,重点建设以交通集散、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站前商务区,加强王舍人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都市型工业园区、综合居住区建设,积极发展片区北部生态观光农业。美里湖片区,重点搞好大魏农副产品及汽配物流园区、槐荫工业园区、吴家堡旅游休闲及居住区建设,发展智能小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都市型工业以及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物流产业,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专业性物流中心。

专栏3 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发展格局

老城区。东至二环东路、西至二环西路、南至南部山体、北至北园大街—无影山中路,总用地范围170平方公里,发展成为全市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中心,泉城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

西部新区。二环西路以西地区,西、北至黄河,南至崮山一带山体,总用地范围438平方公里,建设成为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经济集聚区,开放、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东部新区。二环东路以东,北至工业北路—胶济铁路、东至东巨野河、南至南部山体,总用地范围290平方公里,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务会展、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重要

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军地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

滨河新区。东至绕城高速东环线,西至济南西编组站,南至小清河、北园大街及工业北路,北至黄河南岸,总用地范围158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以休闲旅游、商务办公、商业居住、商贸物流为主导功能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区。

第三节 积极推进北跨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先行,推动中心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跨河延伸。新建长清黄河大桥、济齐黄河大桥、石济客专黄河公铁特大桥、泺口黄河隧道等,基本形成“九桥一隧”的过河通道体系。大力发展跨河公共交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与黄河北地区的联系。推进黄河北地区交通、电力、供水、燃气、热力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公共绿地和生态隔离带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环境保护等服务设施,进一步强化北跨发展支撑条件。集中抓好鹊山龙湖、济阳澄波湖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商河温泉国际基地建设,强化商务居住、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功能。加快推进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突出温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特色。推动村庄迁并整合,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服务黄河北地区发展的能力。

积极打造产业拓展区。依托黄河北地区区位交通、能源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拓展区,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在黄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北跨起步区,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完善商贸、物流、生活居住等配套功能,构筑北跨发展的桥头堡。抓好济南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推进济北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及城区产业园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载体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全市重要的传统产业基地。

第四节 推进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

按照功能复合、空间集约、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大力度推进,紧密结合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突出产业发展和多业态联动,加快建设泉城路商业中心区、奥体文博中心区、西部新城核心区等16个城市综合体,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形态、繁荣城区经济提供强大载体。提高规划策划水平,优化景观设计,融入文化、商业、金融、科技等元素,提升建设品质。完善城市综合体建设配套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加快打造一批代表省会形象和品位的地标性建筑。

专栏4 重点城市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