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6dedb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3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稳练基础

1、【2018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注)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注释:鱼玄机,女,晚唐诗人。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此诗当作于鱼玄机被弃之后。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一二句,运用对偶句,写柳色和柳姿,“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中的“翠色”,

是指柳树的颜色。

B.一个“连”字,表明了柳色的苍翠欲滴和柳枝已经与水岸相接的低垂姿态,草木枯

黄的秋天,水岸让人感觉心里空落。

C.颔联三四句,写柳影和落花。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江边烟柳图:翠色连岸,

柳烟远楼,影铺水面,花落人头。

D.颈联五六句,写柳根、柳枝,用语清新明快,柳柳树老根溃烂成窟,反而成了鱼儿

的避难所,勾勒了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

E.全诗在写法上,通篇不着一个“柳”字,但多句写柳,视角敏锐,画面精致,笔锋

老到,情真意切,引人赞叹。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

(2)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诗一向被评论为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请结合全诗,赏析本

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第一问:本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因身世处境的不幸而感觉到的身心的疲惫与惊惧忧

愁。第二问:①诗歌一到七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用“荒岸”,“远楼”、飘落

1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无依的柳絮、藏鱼的柳树根窟以及潇潇的风雨等一系列景象暗示自己不知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身世处境和身心疲惫的感伤。②诗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往事不堪问首,惊惧梦醒,却依然找不到人生的风标,无处可逃,风雨之夜,平添人的愁绪。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

析诗歌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2018届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下面小题。

枕上偶成 陆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①,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②形胜宁终弃,③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①修门:战国时楚国郢都城门。②河潼:指黄河、潼关,意即中原地带。③周汉规模:指历史上周朝、汉朝立国的规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起句突兀,读来自有一股愤然不平之气扑面而来。其实这对陆游来说,是蓄之也久,

其发也烈。第二句中的“江头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B.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乎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

中感到些许的喜悦。

C.颈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作者认为周汉两朝都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 ,

统一天下,南宋朝廷对此应当认真思索.

2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D.开篇“不复望修门”,写失望之深,而结尾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雁,于

矛盾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E.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状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

复中原而又报效无门的痛苦之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两项”,B项,“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乎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说法错误,第三句的意思是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C项,“颈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说法错误,应是反问,而非设问。故选BC。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①贬谪之恨,贬逐之愁。 “放臣不复望修门”透露出贬谪之愁恨。而“黄叶村”

点出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表达出一种无奈之情。

②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颈联突出了河潼的战略地位,表达了对当权

者恢复中原的期待。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间大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

3、【2018届北京大学附中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A)】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下列小题。

清江道中 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诗囊。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1)诗中的“春愁”具体指什么愁?首句是怎样写“愁”的?这样写有何效果? 【答案】“春愁”指漂泊之愁、思乡之愁。写“愁”有体积,可以用斛计量,这样写把抽象

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词语的手法和作用的题目,注意结合诗句中的“客里”确定

“愁”的内容,结合“万斛量”分析写的角度,最后分析效果“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形象”。

(2)尾联为何写“杜宇声”?

3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答案】杜宇即子规,叫声哀怨动人,酷似人言“不如归去”。用子规的叫声烘托自己入宿

异乡的心境,以渲染凄苦悲凉的气氛,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

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答题时注意和诗歌的主旨联系。

4、【2018届河北唐山一中高三强化提升考试(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贼平后宋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宋人北归,一个“独”字抒写出友人得归,自己却不能还乡的痛苦。 B.颔联中“旧国见青山”是说友人回到故乡,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 C.颈联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 D.尾联写友人归途中的感受,“寒禽”“衰草”面露愁颜,表现了友人内心的愁苦。 E.本诗紧扣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劫后的荒败之景,环环相扣。 【答案】BD

【解析】B项,“见到故园一切未变,让友人颇感欣慰”不正确,“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

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满眼残破,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D项,“‘寒禽’‘衰草’面露愁颜”不正确,尾联中面露愁颜的是友人。“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

(2)本诗的颔联最为人称赏,在全诗的章法结构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①承接首联。“他乡生白发”承首句“世乱同南去”,写世乱离乡,白发渐生;“旧

国见青山”接第二句“时清独北还”,想象时清归乡所见。

②由实入虚,领起后面两联的想象。“见青山”是说想象友人回乡看到的荒败的景象,这样

就由眼前送别的感伤引出后面两联乱后荒败的景象的描写,并由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章法结构”上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

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