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靛窞鐪佸嚡閲屽競绗竴涓2017-2018瀛﹀勾楂樹簩绗竴瀛︽湡鍗婃湡鑰冭瘯璇枃璇曞嵎(鍚В鏋? -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璐靛窞鐪佸嚡閲屽競绗竴涓2017-2018瀛﹀勾楂樹簩绗竴瀛︽湡鍗婃湡鑰冭瘯璇枃璇曞嵎(鍚В鏋? -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67e87d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6

A. 邬书林认为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是阅读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B. 邬书林认为我国文盲问题得以解决,是因为解决了阅读问题。

C. 邬书林认为0到6岁时阅读的启蒙阶段,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打好这三个基础,才有可能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D. 中国国民阅读率以比较慢速度在上升,与一些国家相比还达不到他们的1/10。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记者由李克强总结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

B. 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读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

C. 邬书林认为阅读主要是个人的诗,但是,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D. 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追上先进国家的。

E. 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

9. 记者向邬书林提出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文意概括。 【答案】7. B 8. BD

9. (1)全民阅读的具体情况;(2)全民阅读工作的经验总结;(3)国家、政府层面对于全民阅读应做的工作;(4)如何看待国民阅读率低下的问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文盲问题得以解决,是因为解决了阅读问题”条件和结果倒置。选项对应的原文为“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8. 试题分析:A项,“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无中生有。E项,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表述有误,从原文“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来看,邬书林不认同这一观点。C项,“主要是个人的事”不当。原文是“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不仅仅是”不能说成“主要是”。 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先将文中记者的提问筛选出来,然后整理,就可得到答案。从所给

文章来看,记者一共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记者针对“全民阅读”已开展近10年的情况提出“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的问题,问的是全民阅读的具体情况;第二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第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第四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伟,有筹策。属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扰乱关右,北海王颢率兵讨之,启思政随军。军事所有谋议,并与之参详。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预定策功,封祁县侯。俄而齐神武潜有异图,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粱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架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权耕桑,修旧京,何虑不克。”帝深然之。

大统之后,思政虽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旧,每不自安。及河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时陷阵既深,从者死尽,思政被重创闷绝。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仍镇弘农。思政以玉壁地险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迁并州刺史,仍镇玉璧。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

十二年,加特进、荆州刺史。州境卑湿,城堑多坏。思政方命都督蔺小欢督工匠缮治之。掘得黄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太祖嘉之,赐钱二十万,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其后东魏来寇,孝宽卒能全城。时论称其知人。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B.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

其才/

C.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D.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是官职的任免调动常用词,语义包括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这里是升职。

B. 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都是官职名称,大都督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

C.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招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则多支帝王对嫔妃而言。

D. 大统有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也可指军队统帅或者僧侣名。文中指天下统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武帝登基之前就听说王思政有才能,对他非常好;孝武帝登基后,更是把重要的部门和职位委任给他。

B. 王思政向孝武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不如放弃洛阳,退守关中,时机成熟后再作打算,孝武帝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C. 王思政认为玉璧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很重要,请求筑城为防御准备,他不但自己守住了玉璧,而且他推荐的韦孝宽也成功地守住了。

D. 王思政在河桥一战中身先士卒,深入敌人阵地,他身边的人都死了,他故意穿破旧的衣服和盔甲,让敌人以为他不是将帅,才免于一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

(2)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当时,北魏孝武帝还在封地为王,一向听说他的名声,于是招过来做自己的宾客,对待他很优厚地。

(2)王思政离开玉璧的时候,周文命令他推举代替自己的人,王思政就举荐所部都督韦孝宽

(代替自己)。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由上文可知,“思政”是人名,全名王思政,故“初”应表时间,指当初,所以“初”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和D项。再比较BC两项,“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指的是地域,意思是从武关向南绵延一千五百里地,中间不能断开;而“所举荐”是所字结构,意思是推荐的人才,其后应断开,故答案应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 试题分析:C项,“招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则多支帝王对嫔妃而言”不当。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 试题分析:D项,“河桥一战中……他故意穿破旧的衣服和盔甲”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意思是王思政久经沙场,每次出战只穿着破旧的铠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多次幸免于难。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素”,向来、一向、素来;“引”,延请、招过来;“遇”,对待。(2)“去”,离开;“举”,推举、推荐;“进”,举荐、推荐。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