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赛迪顾问-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063fe5f121dd36a32d8278

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型城镇化研究系列

太阳、风作为主要能源形式的特点,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采用主动式太阳能体系。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这种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

2008年,哥本哈根被英国生活杂志Monocle选为世界20个最佳城市,以低碳生活质量和注重环保等因素位列榜首;2009年,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将排放量降为零。哥本哈根市政府通过实施灯塔计划,在风能、生物质能发电、节能建筑、绿色交通、垃圾回收、低碳能源在能源、交通等6个领域推动城市低碳建设。

(1)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对房屋保温层和门窗密封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墙壁厚达三层,中间层是特殊保温材料,夏天隔热,冬天防寒。窗户也有严格的要求,外边的冷(热)空气不会轻易进来。

(2)能源零碳模式。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总用电量的1/5都来自风能。风能的大量开发和利用,不仅改变了哥本哈根的能源结构,而且给哥本哈根带来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风能产业。据工业联合会统计,2007年,风能涡轮机产业创造了28万人的就业机会,销售额达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市场份额的30%。

(3)低碳交通。政府鼓励市民优先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并制定了很多的激励政策,如修建自行车专用道、交通红绿灯变化的频率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将许多汽车停车场改为自行车停车场允许将自行车带上轮渡,火车和长途客车、设置自行车租车点,目前1/3以上的市民是骑车上下班。

3、上海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以工业、交通、建筑、可再生能源、碳汇碳捕捉五个领域为重点发展方面,借助“低碳世博”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低碳世博的后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利用、推广和传播,以世博低碳理念、世博低碳技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从战略层面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另外,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逐步淘汰了一批三高企业。仅2010年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934项,节能100.07万吨标准煤。

(2)调整能源结构,提倡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有效调整了能源结构。截至2007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近86兆瓦,各种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185万平方米;另一方面,上海建设了一批高效的超临界机组,逐步关停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燃煤机组,“十一五”期间的关停总量将达210多万千瓦。此外,上海市通过“西气东输”工程增加当地天然气的供应量,减少煤的使用。

(3)研究低碳技术,促进低碳排放。从2005年起,上海市科委设立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资金用以支持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先后在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部署了约2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上海的低碳发展之路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建成崇明、临港和虹桥商务区3个低碳示范区,通过加大对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形成上海低碳城市的发展特色:崇明生态岛进行了低碳社区建设,将低碳技术运用到建筑、交通、能源、资源循环技术等各领域;临港新城以太阳能发电为发展特色,通过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首个低碳商务区,通过小街坊、高密度、低高度的空间形态创造步行化的环境、适宜节能的建筑群体,建筑设计上注重建筑材料的低碳环保型。

4、保定

保定市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拥有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化基地、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科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低碳能源研发基地,良好的政策、资源与技术优势为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交流。低碳城市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保定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的交流。2008年4月与WWF共同组织“保定低碳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编制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研究报告,力图通过描绘可持续能源产品的全球市场潜力和保定的供应能力,总结保定在低碳理念、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保定模式”。与WWF重点合作建立了风能数据库及信息服务网络,为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清华大学“低碳城市的制度建设与治理体制”课题组对保定进行了专题调研,成立了保定低碳城市建设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保定低碳城市建设方案。

(2)编制低碳城市规划。保定市政府在征求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措施主要有:培育低碳产业,广泛传播低碳理念,实施低碳管理,促进节能减排等。重点做好六大工程建设:“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保定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为核心,建立了光伏产业园、风电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形成了光电、风电、节电、储点、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可再生能源)”,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

(4)示范工程。通过依托天威、中航惠腾、风帆、英利等高新低碳技术企业,保定市实施了“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厦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等五大低碳工程,全面保障其低碳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2010年,保定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五年前相比下降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5t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比重达到18%。预计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以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5、天津

6

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新型城镇化研究系列

近年来,天津市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等举措,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能耗“摊薄效应”明显;同时,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形成了一批千亿级产业聚集区,搭建完善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批生态型工业示范园区正加速形成。这些聚集区、示范园区产业关联度高、物流成本低,资源、能源“集约效应”、“节约效应”明显,为天津市构建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07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共同签署了两国合作建设天津中新生态城框架协议,目的是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以低碳城市为目标,以发展低碳产业为核心,以能源利用为重点,以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为支撑,以政策机制建设为保障,创新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新天津生态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等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城市低碳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区内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通过制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以减少建筑热损失,其绿色建筑比例已达100%;通过实行分质供水,建立城市直饮水系统,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所占的比例超过50%。预计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实现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等多个低碳城市控制性指标。

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大力开发系列自愿碳交易产品,包括一站式企业碳中和、会议碳中和、低碳公交卡和家庭碳减排换购等,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服务。

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指南

第二章 国家级低碳城市政策解读与申报概况

一、国家级低碳城市申报的必要性

1、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为基础,如果这种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快改变,我国将陷入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这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为主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2 “十二五”节能减排总体目标 考核指标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化学需氧量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氨氮排放总量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资料来源:赛迪经智 2013,05

2015年 0.869吨标准煤 2347.6万吨 2086.4万吨 238.0万吨 2046.2万吨 同比下降 2010年 16% 8% 8% 10% 10% 2005年 32% 8% 8% - - 2、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经济领域看,低碳技术与经济是未来20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低碳经济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增长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创新,各国均寄希望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相关产业来增加就业和复苏经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绿色新政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旨在争夺全球低碳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藉此实现在低碳经济时代对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权。

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尽管中国在本轮危机中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在新一轮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能否妥善应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借助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调整机遇,尽快转向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国际位势的重要战略因素。

3、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

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中,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问题越发凸现出来。这就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开发低碳或零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4、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在中国,城市间的竞争是国家发展、地方进步的巨大动力。各个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公众形象,吸引更多投资,拉动城市经济生产和社会消费进行不懈的努力。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2007年公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作为重要的竞争力指标,是城市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