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单元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五六单元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0876b91a37f111f1855b61

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关键在于认识到青年杜甫的雄心壮志。 (6)朗读背诵。 3.教学《春望》 (1)写作背景介绍: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配乐朗诵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C.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D.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5)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学生讨论交流诗歌的表现手法。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8)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4.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5.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1.齐背《望岳》《春望》,导入新课

2.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3.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4.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5.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5.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6.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

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8.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9.学生齐背诗歌。 10.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11.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2)分小组改编并排演《石壕吏》课本剧(全班分四组,每组除演员外,还有导演、灯光、道具、音响、场务等工作人员) 第三课时(安排在一周以后上) 《石壕吏》课本剧表演

四组按事先抽好的顺序出场表演,然后评出集体优胜奖一组,优秀表演奖若干名以及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优秀工作人员等,力争让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得奖。 26.三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4.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两课时完成 1.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学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2.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3.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课后第二题 (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学生借助注解疏通文意。(分成四个人一组,每组只疏通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

表见解。)

5.分文段讨论,讨论时疏通同一个文段的小组必须发表意见,其他小组要作评判,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明确: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秋天三峡的景象。

9.根据写作思路,分组朗读,并思考:三峡总的特点和死四季不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幻灯片三)

总:山势——连绵陡峭 分:夏季——水大流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季——凄清悲凉 10.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写作的角度不是单一的,而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请举例说明。

明确: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生动写实:“素湍绿潭”,“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的写景,而是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做到情景交融。本文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11.比较欣赏

(1)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2) 陆游曾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在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导学生背诵课文。 课堂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非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28.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

3.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和达观的心态。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答谢中书书》 导入新课:

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