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164f7f31b765ce05081408

感受的描述;一些假借从域外、从新学科搬用来的术语和命题吓人的文学批评,以写作主体的自我炫耀为目标,随意搬用新名词,容易造成批评文章自身的混乱。

本章总结

文学批评著述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自会有一定的通行格式和体制。中国具有稳定外在形态的文学批评最早见于汉代儒生对《诗经》的阐释,其中的序后成为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体式,经由唐代到明代,古典文学批评的体式种类逐步齐备,各种体式逐步成熟、定型。西方文学批评体式则以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批评、法国和德国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批评和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为代表,具有规范的体式。

从分类上看,论著体文学批评是最常见的也最严谨的文学批评体式,因批评对象之不同可分为作家论、作品论、思潮论;随笔体文学评论是承继中国古代诗品、诗话的笔调,委婉道出作者欣赏中的印象的文学批评体式;对话体文学评论是最早由哲学家应用的文学批评体式,有助于层层剥笋式地展示精微深奥的思想,富于引导性、启发性;书信体文学评论则运用书信的格式,给读者以亲近感。序跋体文学评论主要包括作者自己写的陈述创作意图的序跋和他人所作的对作品评说的序跋,在写法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是文学批评文章划分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诗歌体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它的语言讲究句式规整,用优美的语言传达微妙的审美心理和阔远的审美追求。初学者在写作中需要警惕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严肃太过乃至欠缺生意的语言风格、现代的政治批判式的好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结论的文学批评,以及随意搬用新名词,以写作主体的自我炫耀为目标的语言方式。

本章常见问题

1、阐述对话体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步骤。

写作对话体文学评论,首要的一点,是设定对话的角色,一经设定,就必须让对话者保持稳定的立场,遵循思维的逻辑。然后是选择和确定话题,让对话始终扣紧话题展开。双方的谈话要环环相扣,在提问和回答中一定要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入里;虽然是由许多的段落组合而成,但却是一篇顺畅的、完整的文章。

2、序跋体文学评论的优点何在?

序跋体文学评论作为文章样式,相当灵活,可以有多种写法,可以概述作品内容,可以摹状自己的感受,可以议论作品得失,或短或长,或严肃或活泼,不必拘于一格。替人作序作跋,比之一般的文学批评,批评者与批评对象的关系更加靠近,因而更有可能以慧眼透视作品的真价值。

3、为什么政治批判式的文学批评和搬用新术语的文学批评不是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

政治批判式的文学批评,好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结论,多用缺乏论据的推论,几乎没有对作品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判断句的主语是复数第一人称的“我们”,难有确指,其实是用带虚拟性的群体以抹煞个人的体悟和思考,以显示其高于被评论者的优越地位。而搬用新术语的文学批评不以深入分析文学现象、讲清现象内部的规律为目标,而是以写作主体的自我炫耀为目标;对于所使用的新名词,不去弄清其准确含义,不去思索将它们从其他学科借用到文学领域是否可以转换和如何恰当转换,不考虑适用与否的问题,而是以此来吓唬读者、蒙混读者。随意搬用新名词造成批评文章自身的混乱。因此,它们都不属于科学语言的运用。

4、初学者应当追求怎样的文学批评语言?

初学者最好选择科学论著与诗文作品的中间点。先求朴素,求通顺,求清楚,而后慢慢寻找和

形成自己喜爱的风格。要努力追求笔下流畅明朗,文辞修饰而不雕琢、不卖弄,雅致而不艰涩、不生僻;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注意文章结构美,于起承转合的章法中添摇曳跌宕;可读而又耐读,赏心悦目而又启人思悟。

结语 文学批评的未来

本章概述

任何一种视角下的文学批评都只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因子,文学批评的总体是由各个时代、各个文化群体(民族、国家)、各个学派、各个批评家的具体形态的文学批评所构成的,文学批评的总体远远大于某一学派的文学批评。

20世纪文学批评行进的路线像一个大的弧线,既有不断的否定,也有不断的肯定,是非直线地在曲折反复中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说,在20世纪各个阶段中都不存在某一学派一家独尊、独个垄断的情况,而一直是各种观念相异乃至相反的文学批评学派共生共存,相互辨难、相互竞争、相互修正和相互补充。就学派自身而言,凡存在时间较长、理论上自成系统、成绩较为显著的,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或方法。

中国历来的文学批评理论重视主体的作用,重视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从敏锐的感性体悟中提炼出理性判断;同时,基于汉字、汉语的特点,中国文学批评有大量关于声韵和修辞的分析,引导读者领会作品的语言形式美,有些文学批评著作甚至成为广受欢迎的美文。总体说来,中国文学批评已形成自己的能传达汉语文学独有神韵和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特点的术语体系。

新世纪的展望:20世纪文学批评的许多学派都是借助于外学科的理论建立起来的,在新的世纪里,处于更活跃前沿的文学批评也有可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创新的动力和启示,为它们的新建构提供坐标。21世纪文学批评将进一步追求文学批评的多元中的互谐,融合感悟与理性,融合社会历史的考察与审美估量的圆形批评将在理想中得到催生。圆形批评是以审美为中心,以文学创作者和社会上大多数文学接受者为对象,为有助于文学创作者艺术思维品格和效率的提高,为有助于文学作品接受者审美观照中快感的强化和深化的理想的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理想和文学批评原则。它鼓励文学批评的多样化,鼓励多种文学批评之间的互谐,它的“圆形”性质可以体现在某个批评文本中间,可以体现在某一批评主体身上,也可以体现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批评的整体中间。就每一个点、每一段弧来说是独特的,而整个圆又是连贯的、浑然整体。

案例:用细读法分析戴望舒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诗中充满含混、张力、反讽,它们共同铸就了诗歌热烈而深沉的品质,赋予其克制而丰富的意味。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是现象的陈述,“六小时”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可以包含两重理解:1.感情的深厚特别。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而却步行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女作家的深深怀念。2.墓地的遥远,以至于需要花费六个小时,而不是六十分钟、六分钟就能到达。这个时间意象表达出的含混是我们进而联想到写作这首诗的时代

背景,即诗歌的语境。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是1944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难能可贵而意味深长了。诗人在纷乱的战火中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步行六个小时去给一位并不熟识的女作家上坟,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一种悼念吗?在这里,诗歌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而隐约透露出更为深远的人生意味。这一句中的“寂寞”同样是一种含混,一方面是实指诗人的吊亡之途冷冷清清,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觉到,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越来越接近亡者的世界和灵魂,因而才如此寂寞,仿佛整个世界和战争都慢慢淡出了诗人的视野,只剩下他远赴墓地所要达成的和女作家心灵的对话。

第二句中首先抓住我们注意力的是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可以说已成为一种传统的象征。诗人在山茶前面加上一个“红”字,使这个传统的意象显示出某种复杂的意味。“红”象征热烈、奔放,洋溢着赞美和生命力,它与高洁、朴素、清纯既对立又互补,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表达出细腻,深沉,节制的感情深度,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如果把前两行合在一起看,我们还会发现一种非常巧妙的对比。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由这种“长度”进而带来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现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第三句, “我等待着”。“等待”又是一个含混,它既是诗人对现实情景的说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地,恐怕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一二句所构设的场景中已约略向我们透露出来,它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这就是诗人此行的真正目的。而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在后两句所描画的情景中,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对比。透过这两行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伫立在萧红的墓前,久久不能离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而长眠在地下的女作家安详地躺在墓中,不再受时局的纷扰,不再受世间的折磨,是那么超然而恬淡。这样一生一死,一站一卧,特殊的场景透露出丰富的意味,诗人长途跋涉而来寻求的答案,似乎已蕴含在其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已经存在,或者说至少部分地存在于“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的情景之中。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总体来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模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通过隐喻、含混、悖论等的运用,以及多重的对比关系,在主题上赋予诗歌以丰富的内涵,保持着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展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它自身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本章总结

任何一种视角下的文学批评都只是文学批评的一个因子,文学批评的总体远远大于某一学派的文学批评。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行进的路线像一个大的弧线,既有不断的否定,也有不断的肯定,

一直是各种观念相异乃至相反的文学批评学派共生共存,相互辨难、相互竞争、相互修正和相互补充。就中国历来的文学批评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已形成自己的能传达汉语文学独有神韵和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特点的术语体系。

因此,在新的世纪里,处于更活跃前沿的文学批评完全有可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创新的动力和启示,为它们的新建构提供坐标。21世纪文学批评将进一步追求文学批评的多元中的互谐,融合感悟与理性,融合社会历史的考察与审美估量的圆形批评将在理想中得到催生。圆形批评的“圆形”性质可以体现在某个批评文本中间,可以体现在某一批评主体身上,就每一个点、每一段弧来说是独特的,整个圆又是连贯的、浑然整体。

本章常见问题

1、20世纪文学批评行进的路线如何?

20世纪文学批评行进的路线像是画了一个大的弧线。在这个世纪开头的那两三个十年,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到英美新批评等众多文学批评学派,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把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主张文学批评只应指向文学、文本,而完全不要考虑作者的意图,更不要考虑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到了最后的两个十年,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等若干学派,则又力主将文学话语同政治、经济、历史话语联系起来研究,针对着前面那种向内的主张,表现出一种向“外部”研究回归的态势。当然,世纪末的文学批评并不是回到世纪初的起点,而是非直线地在曲折反复中变化。

2、怎样理解圆形批评?

圆形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理想、文学批评原则,它鼓励文学批评的多样化,鼓励多种文学批评之间的互谐。一个文学批评学派,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是文学批评历时发展的螺旋和共时并存的圆圈上的一个点、一段弧。当批评家从这一个切入点进入的时候,他意识到还有其他切入点可供别人选择。文学批评的“圆形”性质,可以体现在某个批评文本中,可以体现在某一批评主体身上,也可以体现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批评的整体中。每一个点、每一段弧是独特的,整个圆是连贯的、浑然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