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164f7f31b765ce05081408

性的结论,多用内省、描述的方法。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文学艺术现象怀有强烈兴趣、并对文艺心理学做出丰硕贡献的,总是那些“人文心理学”的学者,因此,我们认为文学心理批评选择的途径主要还应当是“人文心理学”的,但也不能全然拒绝文学批评中的数学化、实验化的路线,甚至还应当鼓励批评家与实验心理学家进行合作。

二、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一)个案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方法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剖析了解,以个体存在着的人为核心,它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清理出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洞察到其文学心理活动的深层奥秘。

(二)心理发生学方法

心理发生学方法认为,一个文学家的艺术个性往往需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甚至是婴幼儿时代的生活经历,因此诗人、作家的早期经验往往会成为心理批评得以展开的契机。这种方法也常常被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中,在“原型批评”的实践中,发生的源头甚至被追溯到人类的童年,被拓展到作家所在种族、地域的集体无意识的层面。

(三)话语报告的方法

要求被研究的对象自己讲出自己心理活动的状态、过程和结果,可以口头讲,也可以书面答。在文学批评中实施话语报告法并不困难,作家的创作体会、自传、日记、书信、回忆录,读者的读后感等都可以看作文学心理学研究中的话语报告材料,它们可以为文学的心理批评提供许多生动有用的材料。

(四)观察的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分析人的行为、表情等,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特征的一种方法。文学心理学研究可以从作家的言谈、举止、神态、习惯、嗜好等方面推测他的文学旨趣、艺术个性、审美情调、创作心境等,也可间接地从有关作家的印象、评传和作家的亲友关于作家的回忆文章中获得观察材料。

(五)精神病理学的方法

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心理状态看作精神上的非正常状态是一个古老而持久的说法。从现代医学看来,作家艺术家的气质、人格与其神经类型、民族血统,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创作活力与其生命力及内分泌、甚至作家、艺术家生理上的缺欠也可以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作家对文学创作的不同选择。

三、心理批评的形态 (一)传记批评

传记批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批评形态。精神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不过是作家个体心灵的衍生物,甚至是作家某些精神病症表现出来的“症候”,要真正揭示一部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底蕴,就必须密切关注作家的传记,而要清查一个作家的生平与行状,他的作品就是最有效的索引与证言。这一理论为传记批评提供了逻辑严谨的支撑。弗洛伊德本人就曾在对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达?芬奇、歌德的研究中贯彻落实了这一原则,他的弟子玛丽?波拿巴对小说家爱伦?坡生平与创作的研究更把这些批评原则推上了极致。传记批评在20世纪曾呈现一派兴盛景象。在俄国,传记批评曾广泛地被运用于对果戈里、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作品分析;在中国,对一些著名的现当代作家进行深层心理分析,从而揭示其作品中隐秘的内涵,也几乎酿成一股批评的风潮。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结构主义批评思潮与接受美学批评思潮的兴起,文本的地位、读者的地位被一再抬升,传记批评的重要地位开始跌落,并时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责难。

(二)原型批评

20世纪中期兴盛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理论核心为荣格的“原型说”,以及荣格关于文学作品心理模式的界定。荣格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品评,始终以作品是否自发地呈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原始意象为最高尺度,其后的女批评家M.鲍特金则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并归纳出不同的“原型”。原型批评对于我国文学界的影响,最初表现在由闻一多、郑振铎开创的对于远古神话、诗经、楚辞的研究论述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亦园、叶舒宪等人努力倡导“文学人类学”,将原型批评进一步在文化领域展开,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建立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关注文本整体拥有的心理性的结构与形式的批评方法。在拉康看来,一部文学作品的文本,并不就是作家自我(现实存在)的对应物,而是欲望(潜意识)的语言性结构。批评家就是这一结构的阐释者。由于文字(能指)对于潜意识(所指)的表达总是象征的、隐喻的,总是在真实之物上游移滑动,因而批评将因人而异,永远无法抓住作品的真实含义,批评家唯一能够做与应该做的,是创造性地阐释文本中欲望表达的结构功能。拉康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窃信案》的阐释是这一方法的范例。

第四节 心理批评的前景

一、心理学的当代境遇与心理批评

近百年来,各种批评思潮如长江流水波涛汹涌,“批评”几乎淹没了“文学”,文学批评面临着失去“文学性”的危险。在此局势下,文学的心理批评应当做的,一是在众多新的批评思潮中如何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批评对象、批评视野、批评方法,同时又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批评流派交流沟通,开拓自己的批评领域。二是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在一个宏大的文学批评谱系中,发挥自己的优长,显示自己的特色。

二、用批评家的心灵触碰人类的、时代的大问题

要努力促使心理批评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作为一个批评家,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以往的心理学、心理批评进行重新审视、改造。

本章总结

本章介绍的心理批评指运用心理学的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在“宇宙”、“作家”、“作品”、“读者”这组文学天地中的四要素中,它以 “人”为立足点,对象包括“作家的个性、风格”,“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精神价值”、“文学阅读的社会心理效应”等方面。

当代心理批评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冯特的内部经验说、詹姆斯的意识流与文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原始意象、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以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都曾给心理批评以深厚的滋养。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提出的冰山理论与潜意识、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以及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心理批评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研究途径,一是属于科学实证的途径,一是属于经验思辨的途径。从理论上说,文学心理批评的途径主要还应当是“人文心理学”的,但也不能全然拒绝文学批评中的数学化、实验化的路线,甚至还应当鼓励批评家与实验心理学家进行合作。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包括个案分析的方法、心理发生学方法、话语报告的方法、观察的方法、精神病理学的方法等。形态主要有传记批评、原型批评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三种。其中传记批评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心理批评形态,20世纪中期以后其重要地位开始逐渐跌落;原型批评20世纪中期兴盛于西方,其理论核心为荣格的“原型说”,以及荣格关于文学作品心理模式的界定。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建立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关注文本整体拥有的心理性的结构与形式。

近百年来,在各种批评思潮如长江流水波涛汹涌,“批评”几乎淹没了“文学”的局势下,文学的心理批评应当做的,一是在众多新的批评思潮中如何既保持自己相应独立的特点,又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批评流派交流沟通。二是协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在一个宏大的文学批评谱系中,发挥自己的优长,显示自己的特色。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心理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批评主要通过对作家创作的心理活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对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2、你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

应该说,弗洛伊德的“俄底浦斯情结”的提出展示了以往人们未觉察的人物心理的深层结构,对于深入分析人物心理颇有启发。他对哈姆莱特人格的解释也极富创造性的想象。但若把“俄底浦斯情结”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普遍模式,或作为对作家作品的唯一解释,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3、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中的本我、自我、超我。

自由发挥。例如列澳?洛文塔尔对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分析。围绕“劳动”的主题,洛文塔尔指出,凯列班代表了一种未被驯化、未被文明化的冲动和欲望。他是潜意识层的代表,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食物最为关心;总有抵制有意的劳动;具有性暴力的倾向;经常会有一些非理性行为;对于自由的表述就是一种生理享受,并趋向于将二者等同。爱丽尔则是凯列班的对立面,他代表了超我领域的幻象,他总是小心翼翼的行事;让水手安然入睡;替受够惩罚的敌人向主人求情。他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和审美的愿望的的代表。最后,普洛斯彼罗是本我的代表。他总是在努力协调其他两种基本心理,以便在各个层次上统领现实。

4、简要评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中对普遍性的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神分析批评的缺憾,不过,荣格将作品的意义仅解释为种族的原始意象和精神,是不够全面的,文学作品中还承载着现实的和社会的内涵。同时,荣格对集体无意识作用的过分强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作家创作中的创造性。

5、简述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精神分析批评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引向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人类的深层心理,它使人们开始注意到作家的无意识心态,作品里所体现或暗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读者的欲望和快感。这些方面的提出无疑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精神分析批评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还在于,20世纪的许多重要作家几乎都或多或少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有意无意地将其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文学批评家只有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剖析这些作品。

第六章 文体学批评

本章概述

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体指语言中的各种语言变体,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文本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的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

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广义的文体学研究各种文体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如讲话、日常交谈等)和书面表达(如应用文、科学论文、广告等);狭义的文体学则集中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探讨文学文本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或加强主题意义和艺术效果。

文体学批评与狭义的文体学相关。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第一节 文体学批评概述

文体学作为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但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在中外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却源远流长。

一、中国文体学批评概述

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孔子也提出“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反对过度的文饰,也肯定“文采”的功用。

魏晋六朝时,中国文学观念开始进入自觉时期,文体研究也得到相应的重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类,辨析了各自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文体意识的自觉。陆机在《文赋》中对不同的文体及其风格作了10类归纳,在曹丕“四科八类”基础上继续探讨文体类型。以后一些专门分辨各文体的风格与界限的文体学著作也开始出现,还出现了“四声八病”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文章体例作了区分,按有韵和无韵将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对文学语言的运用、声韵的把握等作了具体的阐述,结合文体讨论了作家的个性风格问题。

六朝以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出现了大量的诗话、词话、文话、赋话、小说与戏曲评点,其中,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进行的文学文体研究十分丰富。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则将诗歌分成雄浑、自然等24种文体风格。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诗歌的风格分为高、古、深、远等9种,并提出了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中应当注意的一些方面。直到清代,袁枚在《续诗品》中还专列“择韵”、“振采”、“结响”等条目来讨论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的文体学批评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或修辞的研究,二是文体辨析。其中,文体辨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辨析文体的类别;二是辨析文体的风格;三是辨析文体的源流。

二、 西方文体学批评概述

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修辞研究。最早对修辞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以高尔吉亚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派,柏拉图也探讨过演讲的修辞问题,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明确将文体界定为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他对文学文体的论述,对后来西方的文体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演说家、哲学家西塞罗多次谈到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相统一的重要性。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讨论了文学文体中体裁、格律的运用,学者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一文在文体的研究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公元100年,西方还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著作。

但丁的《论俗语》是近代西方论述文学语言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著中,他探讨了文体风格问题,将风格分为“平板无味的”(即枯燥的陈述)、“仅仅有味的”(仅仅文法正确)、“有味而有风韵的”(能见出修辞手段)和“有味有风韵而且是崇高的”(伟大作家所特具的)四种。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看法是将文体看作是“思想的服饰”,亦即将文体看作是思想或内容的附加物或装饰品。17世纪启蒙时期,传统的文体修辞学研究开始与历史、诗歌文学研究和文学密切联系起来。18世纪开始,人们对文体又有了新的理解,法国批评家布封、德国诗人歌德等人都将崇高、优美的文体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