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考复习导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中考复习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703d1c4b35eefdc8d333df

A、本文主要通过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 、 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 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

4、 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乙]于是见公输盘。??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来源:Z§xx§k.Com][来源: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45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 ..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 ,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46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 ... 9、衡于虑 10、而后作 ..11、征于色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47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鱼我所欲也》 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 、 ....5、呼尔而与之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