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201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201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7fcdad1b9f3f90f77c61b05

3、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 4、评价与反思。

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学生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三、恰当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合作学习”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一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内容。心理学家们一再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时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捕捉学生的合作学习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像知识密集的内容,需要教师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讲,在有不同意见需要交流时,或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改入合作学习。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

为了不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合作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把一节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相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每次合作学习,教师一定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其中,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见解,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教师在巡视时把有特点的见解或想法记住,并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展示评议。这样几个学生的思维火花便燃点成熊熊的智慧之光。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的研讨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

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老师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执教老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别。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老师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致使讨论肤浅,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其实,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总之,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例“认识人民币”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出示超市情景(课件),让学生知道买东西要用钱,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人民币。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使学生明白“买东西要用到钱,要用钱就必须先认识人民币”这一学习要求,同时使学生在小组交流所认识的人民币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更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梳理出一些意见和有意义的问题,在见解上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1、在认识各种人民币面值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要求: 同桌合作

(1)每人轮流介绍1号信封里的人民币; (2)如果你有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同学。

2、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分类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最后得出分类的标准:有的说分纸币和硬币也就是按它的质地分类;也有的说按单位来分元、角、分来分。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要求: (1)、轮流把自己想好的分法摆给小组里同学看; (2)、和同组学生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分的。 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知道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在独立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又在小组交流中获得了分类的更多知识,这次合作可谓事半功倍。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善于调控,对一些普遍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模拟购物、巩固合作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通过模拟购物教学,探索不同的付钱方式。

(1)、买一块5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学生原来可能只想到一种,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知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2)、在怎样付5角钱的橡皮后,紧接着出示买1元的钢笔你可以怎样付钱?这样设计既是巩固更是提升,学生又一次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分法的更多的不同。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要求: 同桌合作: (1)、从2号信封里拿出1张2元,1张1元,5张2角,2张5角,10张1角;

(2)、用这些钱去买1元的钢笔,你有几种付钱的方法呢?同桌一人负责摆人民币,一人负责记录。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对于认识最常用的人民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在活动中为下面真正进行购物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进行真实的购物实践活动。你们在课中看到“快乐超市”购物场景,都是真正的、真实地购物活动,课中的这些商品是学生自己在家里看过、用过、玩过的,对于自己已经没有作用的一些较新的物品,课前已经进行了估价、贴上标签,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购买物品。学生买到的都是真的属于自己的商品,可以说物美价廉,花费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喜欢的东西。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因为在生活中,对于一、二年级孩子来说,在没有家长陪同下能真正自己拿钱买东西的机会还是不够多的。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的是交流与合作,感受到的是自主与快乐。

6、 欣赏中国的古币。这部分知识学生是不知道的,也不曾经历的,通过欣赏,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钱币的不同历史,知道古币的形状、特点,材质等。是属于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