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西方哲学智慧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大西方哲学智慧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28c0b958f5f61fb6366645

单子自己相互独立。既然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或部分,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而造成变化。

单子与单子自己有质的区别。“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兹)。 单子是自因。

基于以上的认识,莱布尼兹提出“连续性原则”,如果将单子排序,最高的单子是上帝,是单子的单子,每两个单子之间,都有无限多个中间环节,从高到低排序形成一个整体。“自然从来不飞跃”(莱布尼兹)。单子相互不影响,如何保持这个连续性?莱布尼兹提出了“预定的和谐”,即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预定好了它以后的一切。

从莱布尼兹以上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中的辩证法,如差别、能动、相互之间联系、自我运动等等原则。

莱布尼兹也用“预定的和谐”解释心与物的关系,他反对斯宾诺莎的“偶因论”,他认为上帝以预定了一切。 (三)认识论

“我一向并且现在仍然赞成笛卡尔先生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现在,我按照这个新的体系走得更远了;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莱布尼兹)。单子即自因,它携带着过去,蕴育着未来,一切都在它自身中,当然都是天赋的。但我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莱布尼兹用“有花纹的大理石”的比喻来解释,他指的天赋是以禀赋、倾向、习性、潜能的方式出现,不是以实在知识的方式出现,感觉经验只能起到激发的作用,他提出两种真理:依矛盾原则判定逻辑上的真理,依充足理由原则判定经验的真理,一切事物最充足的理由就是上帝,“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莱布尼兹)。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经验论(一)的笔记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特点与唯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唯理论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都是特别注重数学,试图用公理化模型构建一套哲学体系,使哲学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所以强调演绎科学。经验论从经验出发,重视实验科学。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体系,是“经验—观念—知识”的模式。要想说明知识,就要明白是什么观念构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即还原到经验中去考察。都是讨论认识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区别也是西方哲学史上讨论的两个特点。所谓“心理论方式”,是指人具有这样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这一点对于科学知识的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地方,因为科学知识要求普遍性和必然性,要求对自然、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但如果只是认识人这个特定的生物体的特有的心理方式,就意味着知识是主观的产物,无法保证知识的客观性。唯理论是通过外部事物的认识来保证知识的客观性,是靠理性自身的天赋观念或形而上学的原理,严格依照逻辑推演来构成体系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一个明显区别。 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贝克莱、休谟。培根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洛克使经验论成为理论体系,所以培根是一个过渡性人物,霍布斯的主要贡献是政治哲学,他的思想也不是纯粹的经验论方式。 一、约翰·洛克的经验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学习的是医学,但没有挂牌行医,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

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创作。1640年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政府,都是受洛克思想影响制定的。 (一)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洛克受笛卡尔影响很大,但他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天赋观念是没有办法得到证明的, 因为人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如果天赋观念有其具体的存在方式,那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当时欧洲已经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那么不信上帝的人天赋观念从何而来?即使信仰上帝的人对上帝的观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没必要假定天赋观念,只要相信人有认识能力就可以解释知识,因此,对于认识起源洛克提出“白板说”,即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外部事物刺激产生印痕,这种印痕就是观念,观念的组合形成知识,即“经验—观念—知识”,我们把这种观念称为“消极的反映论”。 (二)一切观念来源于经验

洛克将感觉分为内感觉和外感觉,外感觉是感觉,内感觉是反省,这就是我们接受刺激的两个通道,感觉使我们产生了对外部事物大小、形状、运动、声音等观念,反省使我们产生知觉、思想、怀疑、信仰、认识、推论等观念。

“ 观念”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东西。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因为我们的感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获得的,所以感觉是个别的,是被动接受的,这样产生的观念是简单观念,具有单纯性和被动性。心灵具有组合简单观念形成观念的能力,组合形成的观念接受复杂观念。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简单观念是通过外部事物的刺激对外部事物属性的感知,那么,简单观念与外部事物的性质是什么关系?洛克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理论,即把事物的性质区分为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两类,所谓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也即事物广延的性质,是事物固有的原始性质。第二性的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运动方式在我们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觉,这个产生的来源是客观的,但产生的性质却是主观的,它是附属性质。这样就可以看出第一性的质与事物是一致的,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在事物中没有原型。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经验论(二)的笔记

经验通过感觉和反省两个通道获得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知识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即是对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观念之间存在四种关系: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

在这里就表现出洛克经验论的内在矛盾。洛克坚持心外有物,我们大部分的感觉经验是由外部世界刺激的外感觉获得的,而我们的知识局限于经验范围之内,知识就是观念的知识,那么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显然,人心并不直接认输各种事物,它必然要以它们所有的观念为媒,才能知道它们。因此我们的知识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概念和事物的实相之间有一种契合。不过在这里,我们拿什么作为标准呢?人心既然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再不认识别的,那么,怎么能知道它们是和事物本身相符合的呢?,这里虽然有一层困难,但我相信,有两种观念是与事物相契合的”(洛克),在这里洛克提出“知识符合对象”,一般被称为“符合论”,即如果知识和对象是符合的,这个知识就是真的,是关于对象真理性的知识。那么如何或者由什么鉴定知识与对象符合呢? “首先,一切简单观念都是与事物符合一致的。因为它们不是人心自己能够创造的,所以它们一定是各种事物通过自然途径在人心上产生了作用的结果。”(洛克),即上帝创造了事物可以让心灵感知,创造了心灵可以感知外部事物。所以洛克经验论的出发点是感觉经验是被动接受的,不是心灵自己的创造。

“其次,除了实体观念以外,一切复杂观念都是与自身契合的。”(洛克),因为复杂观念是心灵组合的结果,不存在与外部事物是否符合一致的问题,只要和自身一致就行。 被排除的“实体观念”,是一个复杂观念,但有必须与外部事物符合一致,因为实体是具体事物所有属性的承载,所有洛克认为对“实体观念”,人是无法获得的。这就是在洛克的经验论中隐藏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因素。 二、贝克莱的经验论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三代表之一(另两位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谟(David Hume)),著有《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因为他长期担任主教,称为贝克莱主教 ,他致力于论证上帝存在,为宗教服务。

贝克莱作为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之一,受到洛克的影响,但对洛克的经验论不满意。他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和心中有观念,两者的矛盾解决不了,就会导致怀疑论,就有可能倒向“无神论”,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而且对科学也是不利的。 贝克莱坚持“非物质主义”,他认为,我们在知识中就两个因素,即感知观念的心灵和被心灵感知的观念。在认识中,只有主体和客体,这个客体不是外表事物,是我们心中的观念。以下就是他的推理:1、观念的存在在于被感知;2、任何事物都具有感性性状的东西,不过就是观念的集合,即物=可感物=观念的集合;3、物的存在在于被感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贝克莱带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存在在于被感知,我感知它就存在,我不感知它就不存在。一切物体的存在取决于我的心灵的感知。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经验论(三)的笔记

贝克莱自己也明白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他解释说如此我们平时打交道的全是观念,这是荒谬的,他说他不是要把实在的东西变成主观的,只不过是不想用唯物主义的“物”,用那个“物”就会导致怀疑论。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使用什么概念没关系,这个道理就是外部事物是一个可以被心灵感知的东西,而不是在心灵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贝克莱不是想把事物变成观念,而是想把观念变成事物,即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他也在反对“二元论”,他认为如果“心外有物”,这个“心”和“物”不同就不会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他把“物”去掉,就只能感觉观念的世界,就是客观的存在,“物”的感知是无法在理论上得到说明的,如果是“观念”就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说明。巴克莱不是说“客观事物我感觉它就存在,我不感觉它就不存在”,加上贝克莱要为宗教服务,要论证上帝的存在,如果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是不可能论证上帝的存在的,不可能是“上帝我说它存在它就存在,我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

实际上,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们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反,认为人们感知的是现象,真实的本质在现象的背后。而贝克莱又把这种思维颠倒过来了,认为人们感觉到的世界就是实在的,不用想背后的东西,它的背后也没什么东西。

那么,用这种方式怎么证明上帝存在呢?我们可以把贝克莱“存在在于被感知”理解为“存在在于被感知和感知”,也就是说,不仅被感知的观念,还有感知观念的心灵的存在,而这个心灵不仅是人的心灵,还可以有一个无限的心灵。“只要我们取消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否定了感觉之外任何非精神的来源”(贝克莱),一个非精神的“物”是不会进入精神的世界。存在在于被感知,心灵有感知的能力,但不能创造观念。感知是被动的接受,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只是物质的存在,心灵是不可能感知的,因此一定有一个伟大无限的心灵,创造了这个观念的世界,也创造了我们有限的心灵,使我们能够感知这个世界。我们不能把观念简单理解为我们头脑的东西,观

念就是客观实在,我们的心灵有感知这种客观实在的能力。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物”去掉,认为是心灵感知观念,观念组成知识。贝克莱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怀疑论的问题。

贝克莱是从感觉经验的角度解决“上帝存在”的问题。在传统认识上,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或称为“唯我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少能找到主观唯心主义,在概念上,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找不到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家,对于唯物主义在人的心灵产生前,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唯心主义不反对。比如最大的唯心主义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从时间上说,先有自然,然后才产生了人类的精神”(黑格尔),“假如你把人类精神看作是这个宇宙产生的必然结果,那么显然在宇宙发生之初,就已经具有成为精神的因素。那么你不如说,精神才是真正在先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是第一性的绝不是说人类精神是第一性的而是构成人类精神本质的东西一定是先于自然就存在了。否则他就不可能通过自然才是出人类精神”,所以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争在某种意义上半身在一个问题层面上争论,一个讲的是时间性的问题,一个是讲逻辑意义上在先的问题。

贝克莱批判洛克,认为“心外有物”有问题,那么能不能把上帝存在作为外部观念世界的根据?如果一切知识来自感觉经验,经验从何而来是经验无法解决的,因为我们不能超出经验之外,所以他也违背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最彻底的经验论者是休谟。 三、休谟的经验论 (一)人物生平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休谟在很年轻时出版《人性论》,当时他年仅26岁。实际上讲的是经验论的问题,书发行不成功,原因可能是:休谟当时在哲学界是无名小辈; 休谟书中讨论的问题,是当时英国哲学界没有关注的问题,真正回应休谟的挑战的是康德。休谟生性豁达,很快从郁闷中走出,为了谋生当了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并写出《英国史》。他反思自己的失败可能是因表述上的问题,将《人性论》中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抽出,以《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出版,获得成功。在法国,休谟与法国启蒙思想哲学家的关系很好,但观念不一样,法国启蒙思想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受洛克的影响,比如法国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早年因避难逃亡英国 ,写出《哲学通信》向法国介绍英国哲学思想,对洛克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部哲学史, 从柏拉图到洛克中间可以忽略不计”(伏尔泰)。休谟终身未婚,死前委托亚当·斯密(1723~1790)处理他的遗产,亚当·斯密整理出版了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 (二)休谟的思想

康德对休谟的评价很高,康德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1、经验论

休谟没有使用“观念”,他使用的是“知觉”,他将人类意识最基本的单位称为知觉,知觉包括印象和观念两类,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社会政治思想(一)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