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名言警句体现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成语俗语名言警句体现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7f1522011ca300a6c39092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5)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 B(1)(2)(3)(5) C(1)(2)(5) 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58-59题: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 B(2)(3) C(1)(2)(4) D(1)(3)(4)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 5 -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5、BDDCB 6---10、CBACC 11--15、CDADD 16---20、DCBDC 21--25、ACCDD 26-30、CBCAD31---35、CBBBD 36--40、ACABB 41---45、ABCDD 46--50、DBACD 51-55、BCBBB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二、名言中的哲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 6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

- 7 -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 B、(2)(3)(4) C、(1)(2)(3) 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