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8b7a9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1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偌(ruò)大 掺(cān)杂 黑魆魆(xū) 间(jiān)不容发 B.渊薮(sǒu) 滂(pāng)沱 一溜(liù)烟 流水琤琤(chēng) C.拎(līn)包 气馁(něi) 梅家坞(wù) 刀耕火种(zhǒng) D.匕(bǐ)首 远岫(xiù) 窨(yīn)井盖 惊鸿一瞥(piē) 2.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少食多餐、细嚼慢咽、规律饮食、荤素搭配,这些饮食理念上的清规戒律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了耳旁风。

B.小煤窑乱开滥采,既破坏地貌浪费资源,又无异于厝火积薪,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C.这件事情还得再商量商量,如果匆忙决定,挂一漏万,后果将不堪设想。

D.在审讯室的玻璃窗外,目击者目光如豆地紧盯着屋里的几个犯罪嫌疑人,很快他就辨认出了真正的凶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刘量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C.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视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已毫不相干了。

D.淘宝网要做的就是打造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势在必行,让这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展,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分享电子商务带来的繁荣。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断章取义是曲解话语的一种方法

②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使话语信息偏离事实,进而造成人际之间的误解和社会纠纷 ③在不道德的话语理解行为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

④而断章取义就是孤立地静止理解话语单位,使之偏离话语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以切合话语理解者的需要

⑤所谓曲解就是故意歪曲话语的本义,使之朝着话语理解者的利益方面进行 A.③④①②⑤ B.⑤①④②③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③② 二、本大题7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

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部使者陈边事 陈:陈述 B.独驰入其壁 壁:营地 C.桧将械送金人 械:刑具 D.假僧舍居之 假: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 ②此山东忠义之士也 B.①宗弼盛怒,劫而缚之 ②豫悚而立曰 C.①然以汝为儒士 ②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 D.①志在为国复仇 ②颇为诸公所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 / 七尺疏眉 / 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之 / 溪上企道曰 / 必奇士也 D.汝为身 / 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 / 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常常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4分) ②业已至此,夫复何言。(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宋汝为“尚气节”的两个事例。(可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独秀峰① (清)袁枚

来龙去脉②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③。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④焉。

【注】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④伤:妨碍。

(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3分)

(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境。(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 ,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 !(柳永《雨霖铃》)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

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 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 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

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我的母亲

任正非【注】

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8日上午我真给母亲打了电话,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她就躲过了这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