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科社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9f7fbc1a37f111f1855bfd

科社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社会主义:针对个人主义而言的,强调社会性,最早是神学家提出来的.

2,社会主义分为三派:大三家,中三家,小三家 大三家分为: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暴力革命);

民主社会主义(和平模式,和平进入社会主义,西方发达国家,)

民族社会主义(落后的亚非拉等国家反对殖民统治,实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将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形成民族社会主义)。 中三家分为:生态社会主义(新西兰国家,绿党)

无政府社会主义(追求自由、平等社会、主张要秩序)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主张自由平等) 小三家分为:西方马克思社会主义 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层含义:第一,是一种或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讲等同于共产主义;第二,是一种实践运动;第三,社会制度,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三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科学社会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叫马克思主义,也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三部分。

狭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

5,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地位—— 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三部分,从结构上来说,三者是“王”字结构,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资本主义的起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研究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秘密,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落脚点,是归宿,科学社会主义是主要的,能将其他两者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比哲学更直接比政治经济学更全面。

6,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首先,科社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开放的学说,吸收了全人类共同的学说成果;再次,从实践本身来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7,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

三次飞越: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第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越(代表苏联社会革命并进行社会主义);第三,从传统苏联模式到各国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老挝,朝鲜,越南,古巴)。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即对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反应,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导致了贫困者将会想办法夺回生产资料,在反封建过程中,个性张扬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总特征。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追求

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导致贫困者的反抗,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贫富分化。 1, 乌托邦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 英国 《乌托邦》 批判、讽刺、羊吃人 托马斯-闵采尔 德国 千年天国

康帕内拉 意大利 《太阳城》 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主要特点:一,私有制,一切贫困的根源是私有制,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二,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学说;三,采取文学游记的形式进行空幻的描述。 2, 平均共产主义

由悬在空中的社会主义转向现实的“法”。

代表人物:梅耶《遗书》,摩莱里、马布利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人巴贝夫,主张暴力革命,著作《为平等而密谋》,主张阶级斗争,提出人民革命、人民专政。 共同特点:一,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法的基础上,增强了现实感;二,剥去了神学的外衣;三,从理论上探讨废除私有制;四,明确提出了平均主义的主张,针对资本主义的享乐提出了禁欲主义。五,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

3,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看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 圣西门——《论实业制度》 思想特点有: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过五个社会形态:开化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新封

建社会,实业制度(相当于未来的共产主义),从低级到高级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 实业制度是其思想核心,否定了资本主义,描述性批判角度来谈资本主义,实业家是社会的领导,

4,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

第一, 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成就,从经济学角度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 对大工业的看法方面:第一,二阶段认为是工业带来了灾难,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肯定工业发展史人类的

一大进步,以机器大工业、社会大生产为基础追求更理想社会。 第三, 具有唯物史观、自然观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 5, 空想社会主义整体上的评价:

第一. 启发了工人的觉悟

第二. 为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内容如下:

1) 规律性——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社会是动态发展的,应该追求理想社会。一种现存的社会包含两种东

西:一是旧社会的残余,二是新社会的萌芽。

2) 废除私有制——废除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劳动是一种必要,而不是一种手段 3) 劳动光荣——《太阳城》中认为一个人最大的荣耀是劳动,劳动是道德之源,财富之本。 4) 计划经济——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是无计划造成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 5)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6) 建设和谐完美的社会主义——《太阳城》的和谐不仅表现在内心还表现在外表 7) 分配制度——实行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标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 8) 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9) 法制建设——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法制,摩莱里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0)和平外交

11)国家消亡的思想——没有阶级,没有差别,政治变成了关于生产的学说

12)人口和妇女解放——认为人口过多会带来一系列矛盾,人口危机是“海洋暗礁”;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解放程度的标准。

6,历史局限性有的接近唯物主义,但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没办法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依靠力量,将希望寄托在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身上,是荒诞的。

1) 唯心主义史观——已经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找到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也就找不到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的原因,只是从道义上解释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也就找不到社会发展的动因和斗争工具,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斗争的工具,也就找不到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被压迫阶级也是被解放阶级)

2) 思想中存在消极因素——例如:奴隶制,殖民地,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等

提倡劳动光荣,但是仍然有恢复奴隶制是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殖民地的思想保留了下来;一方面主张解放妇女,但仍然有歧视妇女的成分,主张一夫多妻制等,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与人大本性和社会发展

相违背,对劳动有偏见。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 产生条件:

1) 社会历史条件:

经济条件:产业革命——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的现实条件;现实基础是经济危机,社会萧条 阶级条件:具备了成熟的工人阶级,出现了工人运动, 2) 主观条件:涌现出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

3)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 产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 论证了两个必然的客观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 无产阶级的性质和目标:性质——无产阶级先锋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4) 无产阶级的专政:过渡时期

5) 两个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仅要建设高度集中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 三,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核心内容: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 资本主义的矛盾性及其灭亡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追求高额利润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经济危机导致了两极分化,资本主义自

己创造的财富与其狭义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

2, 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和依靠力量

客观依据: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性;依靠力量: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会出现“阶级”这一概念,现在“阶级”这一概念将不存在,利益所求不同会出现阶级斗争,有了阶级就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推翻现任的统治阶级,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3, 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探寻未来社会因素

马列认为民主为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成果,民主不是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也应以民主为其特征,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探寻社会主义因素。 4,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发展现状,各国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只有在全球化实现了,才能被纳入全世界。

5, 对未来社会的预测(马恩没有具体的描述过,只是指明了方向)

根据资本主义的特征提出了一下的预测:

一,未来社会是物资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可以按需分配 二,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过渡阶段,社会主义带来很多旧社会痕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分配制度上,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学说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是严谨慎重) 1,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认为自己提出的方案是一劳永逸的方案,只是一个开端。 2, 不能将科社当做教条,必须结合当地党史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展 3, 只是方法和起点,不能当做经典死记硬背 4, 自身是发展的历史,探索的历史 第一章内容小结

1,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2,了解科社产生的条件(如唯物史观等两大基石) 3,关于马恩科社的解释,观点是什么

5, 马恩对于自己学说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科社如何从理想到现实 一,帝国主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是一种金融或经济扩张政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 (一) 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与实践,列宁主义的含义:

1,帝国主义论,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待了垂死的阶段,“帝国主义”一词刚开始指一种政策,一种金融垄断政策,带有贬义。列宁在1916年发表文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列宁认为: 1) 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

2) 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因为垄断的出现导致技术竞争动力减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垄断并不是

消除了竞争,而使自由竞争变为有序竞争,国家也参与其中,竞争的危害性更大了,加剧了社会矛盾,组要表现在:一,国家直接的矛盾,强国与强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的矛盾;二,国内矛盾即阶级矛盾,帝国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造就了条件。

2,一国革命论,影响最大,一个国家革命的胜利 1) 帝国主义国家文化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 俄国具有发生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

3)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后可以赶上西方国家 3,社会主义建设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实践

2)使得科社的理论有所发展

3)整个世界中出现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为一个国家探索工业化铺好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 对于解决困难时期问题的有效性: 1)余粮征集制(主要是富农的粮食) 2)中小企业国有化(管理局垂直管理模式) 3)废除商品贸易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度) 4)强制劳动

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1)恢复商业原则,用商业原则进行改革,废除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经济核算。 2)多种所有制并存,主张实行合作经济

3)加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建立权利监督机制 4)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水平,弥补前面的不足 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探索 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

1)反对托洛茨基的斗争

<1>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世界革命,托洛茨基的基本观点是“等待世界革命”,一个国家很难建设成社会主义,比较消极。 <2>消灭私有制,反对新经济政策

<3>以工业为中心,实现高速工业化,思想偏左, 2)反对布哈拉的斗争——直接导火索是粮食的收购问题 <1>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拉反对’ <2>斯大林要将农业全盘实现集体化,布哈林反对

<3>关于国内阶级矛盾,斯大林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布哈拉认为越来越少 2,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1)形成过程:工业化是苏联模式的基本线索,世界上主要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形式有:

一,民间形式——市场经济为主,自由竞争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到新兴工业,缺点是过程长,优点是注重协调性 二,政府主导——以政府为主导,以计划经济为主,缺点投入多,发展不协调;优点是发展快 三,综合型——民间和政府相结合,

苏联工业化的特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 ,采取行政手段,靠政府强制手段,客观上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农民负担重。

苏联工业化的重要缺陷也是苏联模式的缺陷,认为社会主要工业化是一条普遍规律 苏联农业早期采取的三种形式:

一,农民公社,全民所有制,实现按需分配,公有化程度高 二,共耕社,生产资料归农民所有

三,农业劳动组合,集体所有,主要是生产资料属于农民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最基本特征制高度集权化的表现,具体表现: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3>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政治体制 <4>高度统一的文化体制 <5>大国主义外交政策 <6>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

3,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 历史功绩:

<1>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成绩和缺陷交织在一起 <2>巩固了苏联政权

<3>“卫国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足:<1>政治方面,民主狭隘,容易出现个人专断 <2>经济上,公有制水平过高,管理过死,经济效益很差 <3>思想上,控制严格,扼杀了文化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