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型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浅析新型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b5d73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8

行业需求突出。四是产业领域创业、投资人才新需求。在“大平台+小前端”的趋势及良好的创业环境下,互联网正在掀起自主创业潮。具备互联网思维、懂得互联网技术及熟谙互联网运营的综合性产业投资与创业人才需求随之剧增。 (三)对人才知识技能提出新需求

互联网信息经济时代,除对人才知识技能方面体现四个维度的新需求外,还对人才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互联网技术及产业发展特征,创新精神、跨界能力、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成为互联网人才的基本综合素质要求。科学的思维能力,注重的是思考能力、悟性、能够跟上技术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底层的基础素养。科学的思维,是预判、洞察新技术、新趋势的基本素养要求。 三、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老化,大量新兴岗位需求无法满足 由于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需要经过一定程序才能调整,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并非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快速改变。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跨界能力、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互联网+”催生了像互联网金融、物联网、车联网等大量新兴岗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课程内容无法紧跟互联网行业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与市场在知识、能力教育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大学所授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符。例如从互联网技术来讲,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是建立在JAVA等技术平台上,而现在流行在安卓和苹果iOS平台上开发,学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互联网设计人才也要不断适应在触屏上进行网页的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行业快速的发展,对目前知识、技能相对落后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实践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高校一直沿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体系模式,其中,实践课仅占较小的比例份额,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

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差,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使得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无用武之地。

(四)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互联网发展 由于实验条件、经费等限制,我国高校本科与专科教育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创新观念和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互联网人才培养中更加突出。由于大多数

专业设置比较狭窄,专业知识采用分块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环境适应能力。 (五)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高校师资团队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全职教师身上,他们在教学中要同时兼顾教学、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往往顾此失彼。另外,互联网各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明显,这使得精通于一个方向的教研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将相关核心知识传播给学生。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聘请业界和学界资深人士来学院长期讲课能够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了解行业企业需求。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固有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往往难以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业界资深人士授课无法形成常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接轨。 四、互联网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一)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思维创新

1.互联网人才培养中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各类商业形态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逐渐成为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价值链、商业业态审视的思考方式也逐渐由互联网行业向全行业渗透。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形势、面对“互联网+”

的新格局,用互联网眼光审视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是人才培养真正契合市场人才需求、满足人才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因此,互联网思维是新型互联网学院与传统大学教育理念的最本质差异。互联网学院是持“互联网+”的逻辑,通过将互联网思维与金融、商务、版权、媒体等实体产业相结合,在互联网思维基础上增加实体产业专业技能,其本质是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看,互联网思维包括九大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在互联网人才培养中主要涉及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

2.互联网人才培养整体生态环境建设。互联网人才成长环境应该是一个由院校、企业、机构、政府等众多要素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整体生态环境可采取“产学官”合作创新模式,其中心内容是政府、企业、院校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契约集成长期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相互流动、组织松散结合的新型合作。

具体到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将其打造为类似于森林的复合生态系统,即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教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