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猫》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猫》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8f3fc4f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d

(出示:“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让我们用“任凭……也……”说话。

生1:我奶奶去世了,我很伤心。任凭谁怎么安慰我,我也开心不起来。 生2:我们班的李飞同学特别爱学习。今天她生病了,任凭谁怎么劝她,她也不肯回家休息。

师:除了可以用“人”来说话,还可以用动物和植物来说话。 生1:我家的小兔在吃白菜时,任凭谁怎么逗它,它也不会理睬。 生2:我们家的石榴太美味,任凭谁也不会说不好吃。 师:你们从“任凭……也……”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猫的任性、贪玩”。

师:想象一下,猫出去玩了,哪些人会呼唤它?会怎么呼唤?猫听到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学生通过理解,自己说出怎么朗读这两句话,教师出示以上句子,学生练读,互评,再齐读)

师:猫这么贪玩,这么任性,谁也不能把它唤回来!但是,只有一种动物例外,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你从“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这句话想到了什么? 生1:老鼠也非常机灵,但再机灵的老鼠也逃不过猫的耳朵和眼睛。这样写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猫的“尽职”。

生2:如果猫不够“尽职”,是绝对不会发现老鼠的!

生3:《翠鸟》中学到的“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师:理解“屏息凝视”的意思(屏住呼吸,专心地看),并试着屏住呼吸用心看黑板,看看有何感受?(很快许多学生都觉得难受)接着问:猫为什么要“屏息凝视”?你能想到什么?

师:(思考)你能从“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想到什么?“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又

表现了猫什么样的特点?用“非……不可……”练习说话。

师:(想象)猫是怎么在洞口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等老鼠的?老鼠又会怎么做?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朗读时,教师提醒学生“一点儿”要轻读,边读边想象)

赏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本片段教师抓住几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并给了学生小组交流的机会,然后才在全班指名“汇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显得很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想象也丰富多彩,提示语等都很精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知、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源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

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有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