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外民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4af3fa941ea76e58fa04b0

地位 用途 民族 季节 质料 色彩 样式 工艺 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毛皮制成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种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的变化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作服、礼服之分;从社会仪礼的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不同地带气温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这是和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的因素。由原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色彩的服饰民俗有两种性质:—种是色彩所标志的装饰美的性质:另一种是色彩所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两者在民俗发展中,往往是结合的 在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格,又不断创新,发展至今。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在领、袖、襟、带上;衣服的规格在长短、宽窄、肥瘦上 由编制、印染、绣嵌、裁缝等工艺技巧的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俗

以上各要素融会在一起,在多少世纪中才形成了整个服饰的民俗,因此,服饰民俗是综合的,不能从某一项单一要素去考察它的特点。 (四)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零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人类跨人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最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呜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

5

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一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J日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 中国汉族服饰流变轨迹是: A.袍一胡服一上衣下裳 B.上衣下裳一胡服一袍 C.胡服一上衣下裳一袍 D.上衣下裳一袍一胡服

答案:B 【案例】

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是中华民族中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成为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旗袍紧扣的高领,给人以含蓄、雅致的感觉,紧贴的腰身特别是两边或一边的开衩,行走时下角轻微飘动,若闭若开,令人有轻盈俏丽之感。再加上近年来的中西合璧,旗袍之美真是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遗憾的是生活中一些女性着旗袍,不但没有为自己增色反而糟踏了高贵典雅的旗袍之美:上穿旗袍下穿旅游鞋;旗袍开衩处穿半截短袜;旗袍里面还穿着踏脚裤外罩丝袜;上穿旗袍,下面着布鞋;穿旗袍却骑着自行车;穿着旗袍高跟鞋在风景区游玩;穿着旗袍翘着二郎腿而且还来回乱晃;穿着旗袍站着迎宾但含胸凸肚??诸如此类都是了解着旗袍的礼仪知识

的表现。请回答女子穿旗袍须注意什么? 【分析提示】

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不了解着旗袍的礼仪和不具备一定的气质风度,就不如不穿旗袍。首先,穿旗袍者要有良好的站、坐、走姿,行为端庄,动作优雅,腰身挺拔;其次,旗袍应与场合相符,一般是室内的宴会、晚会、祝贺聚会等。着旗袍应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上首饰。旗袍外应有大

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不直接穿在马路上招摇。最后,不宜穿旗袍上班、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若是赴晚会穿上了旗袍,最好是让男士到门口叫一部车直接上车。旗袍是服饰中的贵族,对气质、风韵有很苛刻的条件要求,酒店员工在穿着时一定要慎重。

【小思考2—3】

旗袍作为中餐厅的“国服”,请分析利与弊。

6

答案:利是体现中国特色。弊端是行动不便,而服务员的工作要求手脚麻利、动作快捷。

【小思考2-4】

西装的扣子的系法是什么?

答案:男式单排扣的西装:坐着时全解开;站着时,两个扣的只系上面一个,三个扣的只系中间一个。双排扣的男士西装和女士西装均要全系上。

口典型案例

欧洲的秋季街头时装引起的思考

当我们漫步在新千年初秋的欧洲街头,会发现这样的情景:男人们可以穿着款式经典的轻质西装,为方便起见三粒扣被悄悄地换成了拉链;可以身穿T恤,脚蹬运动鞋,头戴休闲帽,却套上条挽起了裤脚边的正统西裤;年轻的女士可以穿着高衩长裙与高跟鞋,挽着恋人的手悠闲地在街头漫步;也可以毛衫短裙配搭海盗头巾,多余的外套在腰间轻轻一系,手提精致的皮包在街头健步如风,同样不失女性优雅本色;更离奇的是穿着纯羊绒的修长大衣,居然拎着个黄色塑胶方便袋作手袋四处闲逛。这种穿着方式打乱了欧洲服饰的传统层次,把以往互不相干的服饰细节混淆搭配。是一本正经的欧洲人不会穿衣了?还是正装一旦降落街头就变了味道?你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又是如何看待职业装?

(资料来源中国民俗网) 【分析提示】

其实这正是服饰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今的欧洲街头时装正反映了一种新的趋势:它既不脱离惟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大方得体且具备高级品质;又接受了年轻化思潮的内涵,尊重个体随和与惬意的选择。正装的界限已开始模糊,更符合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风尚。

但是,办公室的准白领自是不能在上班时间展示都市中正在流行的过于前卫的闪光面料和夸张新奇的颜色款式的。质地上乘、简洁大方的套装还应该是职业人的首选,如再加上点睛的配饰,优雅干练的风度便在自信和聪慧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口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服饰民俗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文化内涵。介绍了中外各国的服饰民俗。影响服饰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工艺、样式等。它包含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国汉族服饰的流变体现了古往今来中外服饰文化的融合,是本章的重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及各国的服饰民俗,在旅游交往中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1影响服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服饰民俗有哪些文化内涵? 3汉族服饰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在本章中介绍一些国内外的饮食民俗就很有必要。

7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

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如果探寻其成因,我国饮食民俗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风格。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又为各地饮食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农副产品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耕作制度、农副产品种类等都有很大差异。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经济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茶和酒为主要饮料。

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都有较大的差别。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分野,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均与“就地取食”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人们常说,“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流行,对我国的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追溯历史,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 生食。指原始人采集到任何果实以及捕到任何动物及鱼类等,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就直接食用。如今,在许多地方还有古老的生食习俗的“遗留”,如“吃生鱼”。另外,有些地方还有腌制生鱼、生肉的习俗,这显然也是古老食俗的一种变异传承。

熟食。分烤食和煮食(炒食)两类。当火发明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烤制食品,逐渐地生食习俗也就被取而代之了。但生食习俗并没完全消失,它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如至今有些地方煮鸡蛋时,并不把鸡蛋完全煮熟就吃了。烤是古老的食俗,方法很多。如用烧红的石片、石块烤肉吃。还有的地方是这样烧烤鸡块的:先杀鸡,掏干内脏,后用泥封好埋入地下,再在地面上烧烤起来,到时挖出,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喷香的烤鸡了。还有傣族的香竹饭,其制作方法是:砍断香竹,从有节的地方断开,盛人米和水,封口,放在火里烧,隔一段时间后破竹取食。

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食和副食的划分。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等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蔬菜、禽蛋、肉类成了副食。各种主食与副食的不同配制,形成了不同的风味和民族特色食品。

饮料在饮食习俗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饮料一般有茶、酒和奶。其中以茶和酒为主。

茶,是受群众欢迎的一种饮料。我国的饮茶习俗很早就有。如有以茶饮聚会的习俗;有以茶作彩礼的习俗。例如,云南的拉祜族婚俗中仍行茶礼,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在婚礼上,更少不了要请亲友喝茶。

酒,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最初作酒的原料是植物的块茎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