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水生生物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961735a5e9856a561260be

六、 与渔业关系 1、 鳙鱼等良好饵料;

2、 鱼苗后期饵料(尤其鲤鱼,枝、桡均可); 3、 危害受精卵、小鱼苗; 4、 寄生鱼体,引起鱼病; 5、 中间宿主。 七、 分类

剑水蚤:

第一触角较短,不超过头胸部的长度,♂性第一触角对称弯曲成执握器;头胸部较腹部为宽,体呈圆锥形,卵囊两个,附在生殖节两侧。 哲水蚤:

第一触角长度超过体长一半以上,♂性第一触角不对称,右边弯曲成执握器;♂性第五胸足不对称;头胸部呈圆筒形,比腹部长一倍以上;腹部短窄;卵囊大,一个,附生殖节腹面。 猛水蚤:

身体呈圆筒形,头胸部与腹部等宽或略比腹部宽;第一触角短,不超过9节(比剑水蚤还短),♂性第一触角弯曲成执握器,与剑水蚤相似,左右对称,卵囊单个,附生殖节腹面。

第六节 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

从生理上和形态上适应浮游生活,具体体现在: 1、 减轻体重

2、 增加体内比水轻的物质,如油滴 3、 增加体内含水量

4、 形成胶质膜(胶被、胶鞘) 5、 增加身体的相对表面积 6、 生成增加体阻的形态构造 7、 主动的运动

33

附:其它甲壳类

1、 钩虾(P326)

属于软甲亚纲的端足目。很象虾类,体分头、胸、腹部,但无头胸甲,复眼无柄,胸部由七节组成,腹部由六节组成,这两部分几乎等长,没有明显的分界,可作为鱼的饵料,以底栖生活为主,多分布在贫营养型湖。 2、 栉虾——栉水虱(P323)

软甲亚纲等足目,身体扁平,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两侧有4个单眼,2对鞭状触角,为鱼饵。生活在贫营养型水域,底栖草丛中爬行。 3、 丰年虫(P283)

鳃足亚纲无甲目的通称,体窄长,圆筒状,体表无整片甲壳。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又称糠虾,鱼苗池常见(危害,敌百虫杀灭)。也称卤虫,河蟹半咸水育苗使用。 4、 鲎虫(P283)

鳃足亚纲贝甲目,体背腹纵扁,分节明显,背部有一马蹄形背甲,并与头甲愈合。底栖,可埋藏在淤泥中,危害鱼苗。 5、 蚌壳虫(P285)

鳃足亚纲背甲目,又称蚌虾、蚌虫,虫体侧扁,全身由两片蚌形贝壳包被,壳薄而脆,壳上生长线明显可见,底栖。 6、 介形虫(P295)

介形亚纲、尾肢目,身体包在两瓣甲壳内,分节不明显,分头、胸两部分,无腹部,有第一、二触角、尾叉、大颚、小颚、胸足等。常浮游,偶而底栖,肥水中出现,鱼类天然饵料。

34

第三章 底栖动物(Benthic fauna)

是指长期栖息于水底,不能到达水面,或者到达水面也不能持久。有的停栖于水底的水草上,有的栖居与底泥上面,有的埋入泥沙中,还有的匿居于水底的石块或其它水底物体上面。实际上底栖动物是一个生态类群,它包括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圆形动物、环节动物、苔藓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甲壳类及水生昆虫。其中以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环节动物、甲壳类四类最为重要。

有些底栖动物幼体是浮游的,成体是底栖的,如蟹类;有些幼体是寄生的,成体是底栖的,如河蚌的钩介幼虫。

底栖动物有的是鱼类的饵料,也有的传播鱼病,如椎实螺。

第一节 淡水软体动物 Freshwater Mollusca

一、淡水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㈠特征:

1、 体侧扁,两瓣壳包在身体外,两壳等大或不等大,又称双壳类。 2、 身体分:躯干部、足、外套膜三个部分,头部退化,又称无头类。 3、 可伸出斧状足,故又称斧足类。

4、 躯干部有鳃腔,里面有瓣鳃,鳃丝又细又密,又称瓣鳃类。

5、 两壳在背部有韧带,将其连接,韧带黄色,还有闭壳肌,它能使得两壳关闭,韧带可起开扩

作用。

6、 生殖:大多♀♂异体,少数同体。体内受精,少数胎生。从卵发育到成体要经过变态。 ㈡外部形态构造 2、 贝壳:

形状有卵圆形、矛形、三角形、圆形等。贝壳分为内、中、外三层,外—角质层,中—棱柱层,内—珍珠层。前两层的作用是使壳增大,珍珠层可以使壳增厚,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表皮形成的,珍珠也是。 3、 壳顶:

壳背部突出的地方,它是首先形成的部分。

35

4、 铰合部:

左右两壳连接处就叫铰合部,它是角质状的,除韧带外还有铰合齿,可镶嵌排列,有的种类无铰合齿。铰合齿可分为:

主齿——位于壳顶正下方,齿为臼状。

拟主齿—— 一般不在壳顶下方,而在旁边,少数在下方,在壳顶前面的叫前拟主齿,之后的叫后拟主齿。它是关节状。

侧齿——在贝壳的两侧,呈狭长形,有前、后侧齿之分。 主齿、拟主齿、侧齿都是分类上的依据。 5、 生长线:

由于季节的不同,食料的丰富与否而造成的,它是以壳顶为中心,呈同心环状排列的一圈一圈的线纹,颜色深浅不同,生长快时颜色浅。

壳面上还有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肋沟;壳面上还可能呈现各种色彩、刻纹、肋脊和棘突等,这些形态特征都是分类上的依据。 6、 贝壳的测量:

①壳高——壳顶至腹缘的距离(垂直距离)。 ②壳长——壳的前后端的最大距离(长轴方向)。 ③壳宽——左右两壳之间最膨大部分的距离。 一般常用壳高/壳长或壳宽/壳长。 7、 壳的方位:

①壳顶到一端距离近的为前端,远的为后端。

②大的闭壳肌所在的位置为后端,小闭壳肌所处的为前端(对于两个闭壳肌的话);若只有一个闭壳肌,则它所在位置为后端。前端的拟主齿叫前拟主齿;前端的侧齿称为前侧齿。 ③有韧带的一面为后面。 ④有外窦的一面为后端。 左壳和右壳:

前端向前,壳顶向上,左边的为左壳,右边为右壳。 (三) 内部构造(略) (四) 生活习性与繁殖

鳃呼吸,滤食性,水流从进水管进出水管出,不仅带来了氧气,还带来了食物,主要食细菌、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

♀♂区别:♀体鳃丝排列细而紧密,用解剖针刺其生殖腺,可见有黄色颗粒状的卵流出;♂的鳃丝排列粗而稀,用解剖针刺其生殖腺有白色的精液流出。 性成熟时间,一般为四月上旬——六月下旬。

一般为体内受精:成熟的精子排列到体外的水中,顺着水流由进水管进入♀体的外鳃腔中,遇卵受精并孵化,因此♀的外鳃腔也称为育儿囊。卵孵化成钩介幼虫,排入水中,钩住鱼类(鲢、鳙、草、黄颡鱼、鳑鲏、鳊、麦穗鱼等)的鳍和鳃上,营半寄生生活,直到变态后,才落到水底开始自由生活。如果钩介幼虫离开母体后,没有找到鱼类附着,便沉入到水底,时间一长便死亡。 有的种类(少数)如黄蚬为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先发育成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它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