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b399d7c1c708a1284a44d3

柱之一的工会,为德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曾高度评价德国工会:没有工会富有责任感的、以全体人民福利为目标的态度,我们国家今天就不可能这么好地屹立在世界上。没有工会的富有批评的、向前看的合作,我们大家就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经济、特别是政治方面普遍的联邦德国之中。(胡连生,杨玲,2000,第205页)

一、 德国工会的发展

1848年6月,德国12000名印刷和排字工人的代表们,在美因茨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全德印刷工人协会,标志着德国第一个全国性工会组织的成立。同年,德国排字工人斯特凡×波尔恩凭借柏林《工人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呼吁在1848年8月底9月初在柏林召开了一次全德国工人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工人兄弟会”。1848年9月25至29日,柏林召开了第一次卷烟工人代表大会,建立了德国卷烟工人协会。这几个工人协会成立,标志着德国第一批工会组织的成立。(米夏埃尔×施奈德, 1992, 第12-14页)

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底初,由于良好的经济形式,德国各种联合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出现了“组织创立热”,裁缝、面包师、造房木工等各种职业联合会应运而生,1868年9月26日,全德工人联合会在柏林成立。德国工会发展第一次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普法战争、经济萧条和俾斯麦政府《反对社会民主党危害社会治安企图的法令》的出台,工人运动陷入了艰难的境地。但是,在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劳资斗争,加强了工人们需要拥有一种全国性的和跨各种职业界限的团结一致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这种反复多次的经历,成为一种工会上层高级联盟的基础。1890年11月,由卡尔×列金领导的德国工会总委员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实践,“德国工会组织基本上按迄今仍为人们所公认的形式最终定型”(米夏埃尔×施奈德, 1992, 第96页)。当时德国成立了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工会组织:自由工会、希尔施-敦克尔工会和基督教工会。

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期间,德国工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平等选举权和议会民主,承认结社自由及社会经济政策方面的协商权利,8小时工作日和工厂委员会法等。但在纳粹统治期间,德国工会基本被德国劳动阵线所取代,工会领导人遭到迫害,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了低潮。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工会开始了艰难的重建,苏联占领的东德在1946

年2月建立了自由德国工会联盟,而西德则直到1949年10月12日至14日,才在慕尼黑举行了德国工会联合会成立代表大会,由16个产业工会联合组成一个上层高级联盟。

在战后的“经济奇迹”年代(1950年至1965年)德国的工会人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从1950年的540万增加到了1965年的657万人。然而同一时期就业人员从1450万增加到了2160万人,实际上工会的组织度从1951年的38.6%下降到了1965年的32.6%。从70年代开始,至1981年后加入德国工会联合会各工会的会员人数增长到了790万,1981年后会员人数持续下降,1984年德国工会联合会工会会员人数只有760万,1985年后稳定下来,1986年至1988年达到770万人(米夏埃尔×施奈德, 1992, 第326页)。1989年后,随着东西德的统一,德国工会也进行了工会间的合并和接收,在这一年,使全德国的工会数从17个下降到8个。目前,德国工会主要有四个主要的工会组织:基督教工会、德国职员工会、德国公务员工会和德国工会联合会。(沈琴琴,1998,第121-122页)

二、 德国工会的结构及功能

1、德国工会的组织形式

德国的工会组织,最早以一种手工业协会的形式出现,在长期的劳资斗争中,使工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种全国性和跨各种职业界限的工会联盟,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德国工会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也代表了德国工会的组织形式。德工联分为三级组织,最高层是德国工会联合会,中间层的是产业工会组织和地区工会,德工联目前有16个产业工会组织,最基层的是企业工会组织,这些不同的企业工会组织又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工会。另外,德国的工会组织只是为雇员谋求经济利益的群众性团体,它在政治上应保持中立,独立于党派和教派。(沈琴琴,1998,第125页)

2、德国工会的职能

德国工会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代表工人利益进行集体谈判。德国的集体谈判方式主要由两大部分谈判方式互补而成。第一部分全国层次的多雇主谈判。全国性或者行业性的集体谈判所形成的集体协议一般是多雇主协议,它覆盖在某一特定行业或分支行业中具有某一既定特征的所有雇员。第二部分是组织层次上的单一雇主谈判。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某一特定

类型的所有雇员,与其雇主进行的集体谈判。它包括企业(公司)层次的、工厂或分工厂层次的,以及与奖金报酬计划及工作安排有关的部门或车间的集体谈判。

德国工会联合会联合会本身不缔结集体合同,它主要为成员机构担负协调和代表功能,研究谈判策略,为行业谈判提供资料和专家指导,为集体谈判中的必要罢工筹集资金。真正的集体谈判主要是基于产业工会和雇主联盟之间谈判,谈判的内容包括:工资、工作条件等,并决定地区级别的罢工和停工。德国传统上的集体谈判主要采取地区性的行业集体谈判。地区性集体谈判由工会官员和雇主联合会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后,先在谈判地区实行,然后再小心的推广到具有相同行业或部门的地区。(John T. Addison、Claus Schnabel and Joachim Wagner, 2006, P14)

3、德国工会的经费来源和使用

德国工会的收入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会费收入,也是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会费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会员人数,因此,德国工会把会员证比喻为“有价证券”。第二部分是利息和类似收入。德国工会的会费全部存入德国工会有股份的公共经济银行,每年获得一定数额的存款利息。第三部分是其他收入。德国工会都有一些房地产,这些房地产中有一部分给工会带来一些收入,但数量很小。

德国工会经费的主要用于四个方面。首先用于对会员的各种补助费,包括罢工补助、失业补助、业余时间事故保险、法律保护费、退休者补助费、会员死亡补助费等。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对会员的各种补助费在工会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其次用于工会活动经费。主要有:干部培训学校的补贴、青年之家的补贴、休假中心的补贴、研讨班费用、资料费、宣传费等。三是用于管理费。主要包括:人事费、外事费、酬金、咨询费、维修费、租金及其他管理费。四是用于上缴的各项费用。(黄汝接,2001)

三、 德国工会的现状

德国工会曾是欧洲国家中较有实力和影响的组织,它以会员众多、组织严谨和卓有成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独领风骚。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各自国家相继发动新保守主义革命,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全球化浪潮,加上德国统一后政府对原东德扶持倾斜政策,使德国的就业、分配结构、社会福利状况发生

了急剧变化,工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和压力,在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工会会员人数不断下降

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德国工会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四个主要工会联盟的会员数增长了约16%,从820万增加到960万人。到1991年,由于东西德合并,工会会员飞速增长到了1370万人。但从那之后,工会会员不断流失,到2004年,德国工会会员只剩下了860万人,2001年全德国的工会会员数低于合并前的西德工会人数。具体见图一。(John T. Addison、Claus Schnabel and Joachim Wagner,2006,P8.)

图一、德国工会会员人数

2、工会密度不断下降

工会会员数的下降,必然导致了工会密度的下降。基于工会的统计数据估计,2004德国工会的参加率为25%,其中还包括了退休和失业的成员,德国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德国工会的参加率接近20%,其中东德在2004年的参加率降到了18.3%,具体见图二。(John T. Addison、Claus Schnabel and Joachim Wagner, 2006,P9.)

图二、德国工会密度

3、工会的谈判对手—雇主联合会会员日益减少

雇主联合会代表参加联合会的雇主的利益,在德国,大约有90%以上的雇主参加联合会,全国约有几百个雇主联合会。然而,近年来,脱离雇主联合会的雇主人数越来越多。按常理讲,对手力量的削弱有益于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德国劳资关系的谈判上,工会与雇主联合会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了谈判对象,自身再强大也无法完成任何一项谈判,因此,雇主联合会的削弱乃至消失就意味着工会的削弱和消失(王友明,2004)。由于雇主的大批脱离,德国集体谈判的覆盖率不断下降。在西德,从1995年至2004年,多雇主集体谈判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