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bd291aa300a6c30c229fde

发展中的重要机遇。一是长三角一体化机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进入全新的时期,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江宁作为承接上海、联动杭州、辐射皖江的门户地位日渐凸显。二是“青奥会”举办机遇。我区将承担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部分赛事,必将带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形象将得到快速改善,国际知名度和开放度将进一步跃升。三是南部新城建设机遇。“十二五”时期,全市将实施南向拓展战略,加快推进以铁路南站为中心的南部新城建设,作为南部新城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动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南部新城、麒麟生态科技城、铁路南站、机场二期扩建等投资超千亿的重大项目同步实施,江宁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五是城乡统筹全域统筹机遇。“十二五”时期,全市将大力度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快速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江宁新一轮加快发展注入了动力。

面临更多的挑战压力。“十二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压力非同小可,主要表现在:一是争先进位压力。要挤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跨越争先目标,不仅单个指标要实现突破,而且区域实力要实现整体提升全面进步。在新一轮竞争中,不仅要应对第一方阵总量继续快速提升的态势,还面临南京都市圈兄弟区县紧追不舍的压力。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压力。要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抓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下大力气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份额。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压力。消除“二元结构”的难点在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法不多;同时,实现街道经济跨越提升,任务更为艰巨。四是资源环境压力。城镇扩张、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担能力的矛盾冲突将继续存在,城乡环境治理仍然面临考验,特别是耕地保护和提供产业载体的两难局面有待缓解。五是社会发展压力。江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郊区向副城(副中心)的转变,都对社会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城乡拆迁、安全生产、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

第二章 未来五年新目标

“十二五”时期,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和人民的新期盼,根据省市总体部署,科学确定未来五年总体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一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前列为主题,以加快推进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线,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推动、新城带动、园街联动四大战略,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统筹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江宁建成创新型、国际化、幸福乐居的生态品质新城区。

“十二五”时期发展总体目标是:在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实力全面进入

全省第一方阵。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4年“青奥会”举办之时,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15年,综合实力全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015年,江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64%,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的产业体系。

——社会民生建设显著增强。实施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52500元、22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建立透明高效的公共管理体系,社会安全和谐,文明水准和公民素质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500人,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超过310件,基本形成科研、产业、投资、生态共生共荣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省高科技产业研发创新密集区。

——城市综合功能显著跃升。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50亿元,城市化水平提高到80%左右,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本实现,高品质的现代化新城区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左右,年均环保投入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6%,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附表 江宁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预计

600 55000 88 32 59 18 75 3左右 16 250 54

2015年目标

1600

年均 指标 增幅 属性

14 2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一、经济发展(7项)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元) 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4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 7 城市化率(%) 二 、科技创新(4项)

8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9 人力资本投资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10 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件) 11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三、公共服务(5项)

5 17 310 >60

123000 220 40 64 30 80

12 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13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4 公共交通分担率(%) 15 信息化指数(%)

16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四、人民生活(6项)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69 >98 15 76 / 27500 11100 3以下 / 14.8 77 / / / / 2.8 85 90 25

>70 >98 20 80 (68) 52500 22000 3以下 18 15 77.5 (20) (17) (15) (5) 3 90 >90 26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13.8 预期性 14.7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21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22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岁) 五、资源环境(8项)

23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2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26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27 环保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 28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29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30 森林覆盖率(%)

说明: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 功能定位

——南京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以南部新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功能开发,完善体现城市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建设从宜居、康居到乐居的跨越,努力把江宁建成生产、生活、生态更加协调,人民群众更加健康、舒适、安全的现代化幸福乐居新城区,成为人们向往的第一居所和高端人才集聚地。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智能电网、无线通信为核心,大力培育以科技为支撑、着眼更长远发展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基地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的高端“智造”基地转变,努力把江宁建成新兴产业占据支柱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独特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地带。 ——长三角大学科教创新园区。充分发挥江宁大学城科教研发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构筑由企业、大学、

科研机构、政府、金融及中介组成的有机系统,形成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努力把江宁建成具有国际化、开放式特色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教新区。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目标,重点实施四大战略。

——创新驱动、转型跨越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要素,“十二五”期间,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步推动,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管理方式等领域创新,加快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发展格局、社会发展模式和政府管理机制转型,有力推动江宁实现跨越发展。

——产业推动、民富区强战略。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端产品进行重点突破,推进“千企升级”和科研成果转化,抢占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做优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等一批千亿级和软件、航空、旅游休闲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坚持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确保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新城带动、生态乐居战略。把新城带动作为优化城市形态、打造城市内核、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抓手。对接南部新城蓝图,依托地铁、机场、高铁南站等重大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综合体系、城市综合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人居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清洁、绿色、山水园林式的乐居宜业环境,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园街联动、城乡一体战略。把园街联动作为破解瓶颈制约、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高统筹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整合副城、园区、新城与街道的空间、产业、品牌、基础设施等资源,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探索一体化开发新机制,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切实破解“城乡二元、区域分割”的难题,率先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按照“功能引导发展”的思路,“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优势集中”的方向,在全域范围内整合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空间、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生态功能,构建新的城市化发展体系。

第一节 调整区域空间结构

确立总体空间结构。构建“中心集聚、四轴延伸、分片统筹”的总体空间战略,形成“一心四轴多片”的空间体系。中心集聚:将东山副城打造成南京南部新城中心,进一步增强副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强化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