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系统报纸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共产党系统报纸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c236e80c22590102029deb

报委员会,内分编辑、经理、发行三部。社长罗寿春(后在“肃清社会民主党”中被错杀,曾一帆继任社长)兼编辑部主任,委员有涂觉凡、汉声,经理部主任冰崖,发行部主任辉良。

《红报》重视宣传闽西苏维埃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政策、法令,报道军事斗争和群众运动,重要纪念日发社论或专论,有时还出特刊。报纸文字通俗易懂,标题讲究口语化。有些国内外重要新闻,标题长,看了标题,即知全文大意,这也是战争年代节省读者看报时间,增强宣传效果的办法。如“厦门工人破牢运动胜利夺回五十四个革命战士击毙看守所长及卫兵警备队长及卫兵受重伤刮民党政府恐慌得发抖”。自32期开始,报纸辟《群众俱乐部》副刊,登载知识讲座《何谓“农民意识”?》一类文章及文艺作品山歌、小调,如“十劝亲郎革命歌”,民谣“闽西革命曲”及一个白军士兵给他母亲的一封信等。国际新闻摘用外国通讯社的稿件,消息都很短,如“南美诸国纷起反对美帝国主义”、“匈牙利工人大暴动”、“印度抗税”、“安南反法”等。

《红报》重视抓通讯工作。当时编辑记者只有5~6人。闽西苏维埃政府第35号通知提出,“由县或各地政府指定《红报》通讯员”,“并将通讯员名单、年龄、住址、文化程度及现在任何工作,详细报告《红报》委员会”,要求通讯员“经常征求群众的意见,使广大劳苦群众明《红报》是全闽西八十多万工农劳苦群众的喉舌,而热烈的投稿及通讯。”

闽西苏维埃政府通过《红报》来领导斗争,指导工作,因此注意发行工作。1930年8月4日,就建立《红报》通讯处及代派处专门发了通知。

《红报》8开2版,始为双日刊,石印,后为3日刊,1930年6月中旬改为铅印。第25期“紧要启事”说:铅印后曾将三日刊改为日刊,但因缺字太多,不能按时出版,决定仍出双日刊。报头《红报》两字竖排在右上角,刊头下标明“闽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报费“每月铜板十五片,半年七十五片,全年大洋六角”。第112期又刊启事说:“铅印机坏了没修好,石印机又忙不过来,以致报纸延至六七天之久才出版。各地寄来许多稿件也未能登载,务希见谅。”

《红报》社址起初在龙岩县水门街,民国19年(1930年)底,国民党军队攻陷龙岩,报纸随闽西特委机关迁永定虎岗继续出版。1931年秋虎岗陷落,报社又随迁长汀。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即告结束,《红报》亦结束,部分人员到省委机关报《红旗》报社工作。 13.闽西红旗

《闽西红旗》是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报,创办于民国19年(1930年)8月7日。鉴于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困难,原来双日刊的闽西苏维埃机关报《红报》从这一年8月1日起,每月少出3期,缺数由《闽西红旗》补足。从搜集到的《闽西红旗》第3期(1930年8月26?日出版)看,16开两版,铅印。这期报纸登的都是文章,没有消息。一版头题署名“挺”写的《闽西开展局面的认识》一文,占了一版五分之四的篇幅,下面登了《怎样反对富农》一文转二版大半版。二版上另一篇文章题目是《革命高潮中的几省首先胜利》,署名“红星”,看内容是宣传李立三路线观点的。与《红报》相比,版面较差。

1931年1月,中共闽西特委与广东省的东江特委合并,成立闽粤赣苏区特委,于1月21日创办《红旗》报,《闽西红旗》仅出版几个月。 14.工农报(闽浙赣)

闽浙赣省的《工农报》,是民国19年(1930年)8月方志敏于江西省弋阳县芳家墩创办并题写报名。1932年11月成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社址迁至江西省横峰县葛源。报纸开始是3日刊,后为周刊。8开单面印刷,也出过16开单面印刷,每期1张至6张不等。“石印,印刷精美,少数几期用绿色土纸石印和油印,质差。”报纸每期几乎都有社论,由报社干部自写或由省负责人撰写。1933年3月10日第7期的社论是《用实际工作来拥护全省苏维埃代表大会》,署名叶林。

刊头下面注明:“本期四张,第七天出版一次。”二版刊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候选人名单。除江西省的代表外,福建省的候选人有:闽北军分区政委黄道、闽北独立师政委邹奇、闽北苏维埃政府主席杨良生、中共崇安县委书记汪林兴等7人。1933年1月10日第65期及3月17日第72期,分别发表省

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方志敏写的《庆祝消灭林炮台的胜利》、《为全部实现省苏农业生产计划而斗争》的社论。此外,还设“专载”、“工农通讯”、“苏维埃文件”、“突击队”等栏目。“突击队”初看刊头以为是表扬人物和单位,实际上是个批评性栏目,如《不做工作的黄坞乡苏》、《德兴十一区塌台的责任》等,反映区乡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

对这份报纸的评价,1932年11月20日,中央巡视员振农给中央的报告说,“在苏维埃有《工农报》,??团有《列宁青年》报,??都能经常出版。报的编法,以工农报、列宁报比较好。都是石印,而且印得很漂亮,每一星期出版,出版都印三千、五千份”。1933年3月,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工农报》在群众中已取得相当的信仰,今后更应用更大的力量改善该报的内容,使该报成为苏维埃与工农群众政治的斗争的工具,尤其是反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与国内阶级革命战争的鼓动者与指导者。”1933年6月,《工农报》制订了使报纸发行量达到1万份,固定读者达到10万人的计划,后因形势变化,于年内停刊。1982年,福建省闽浙赣党史办人员去江西葛源访问,看到当地群众住房的墙上,还贴有《工农报》。 15.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是闽西总行动委员会的机关报,民国19年(1930年)9月20日创刊。收集到的第1期封面,32开油印。目录除《开首几句话》外,有署名“挺”写的《准备着长期艰苦奋斗》,“春”写的《闽西目前的危机》、《工运杂谈》,“楚云”写的《动员党内外群众》,“静山”写的《此次攻杭的教训与工作缺点及其再攻杭城的工作布置》。

《我们的生活》是李立三路线的产物。《中共福建地方史》对立三路线在福建贯彻造成的损失及遭到的抵制,有较详细的叙述。当时主要是把党、团、工会合并成立福建总行动委员会,接受立三路线提出的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扩大斗争到广东去,首先夺取闽粤桂三省政权,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为总任务,接连派兵攻打大埔、上杭、平和、连城,屡攻屡挫,部队越打越少。直至1930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对中国革命形势极左的错误估计,停止进攻大城市,恢复党、团、工会的独立组织和经常工作。《我们的生活》共出几期、何时终刊不详。 16.红旗(闽粤赣)

中共闽粤赣特委机关报《红旗》创办于民国20年(1931年)1月21日。特委书记邓英铭(即邓发)写的发刊词说:“《红旗》在帝国主义、国民党包围残酷斗争中诞生,是含蓄着伟大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要巩固苏维埃,猛烈的向外发展。在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中,我们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与红军坚决的向敌人进攻,以武装暴动驱逐帝国主义,争取全国苏维埃的胜利。”“党为要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深切的了解党对目前的政治主张及策略路线,所以出版《红旗》,传播党的策略路线,深入到工厂、农村、兵营去!不仅使群众了解,而且要群众热烈拥护和执行,使劳苦工农群众都为拥护苏维埃政权而战!为保障土地革命而战!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而战。这是本刊的使命。本刊是广大劳苦群众的喉舌,是目前斗争的指南针。希望每个革命群众,不断投送稿件和斗争消息,以充实本刊材料。”同年2月12日至27日,特委常委通过的决议第八节“关于党报的健全与建立”中说:“党报不但要负担宣传教育的任务,同时要负担正确的传达党的政治路线,使整个党的组织以及非党群众团结在党的路线周围,这是党报的组织责任。各级党报应有一致的名称《红旗》,不容有其他各种陆离的刊号。各级党部应帮助特委《红旗》建立发行部通信工作,要经常给以批评和实际的帮助”。(见《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档案汇编》第一辑29页)

“九一八”事变以后,《红旗》不断发表抗日反蒋的文章、消息。第55期发表社论《反对日本进攻上海,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56期一版头题发表署名“晓”的《拥护中央政府对日宣战》。

特委《红旗》开始是4开4版铅印,从第56期起为8开4版。1931年9月,特委改为闽粤赣省委。从搜集到的1933年6月30日到8月30日出版的第62期至68期《红旗》,由铅印改成油印,报头下面“机关报”3字换成“出版”。铅印报边框上印的口号“发展革命战争,夺取中心城市”也不见了。这时党内错误地开展了对省委代理书记罗明的批判,在报上也反映出来。第68期第一版头题刊登《开展新区工作中反对非阶级路线和罗明路线机会主义的斗争》,并株连到一些县、区同志。宁化县的报道几次提到批判当

时的中心县委书记霍步清。

特委《红旗》主编初期是王观澜,参与编辑的有特委职工委员会书记方方,罗明也经常供稿。王观澜曾到永定虎岗乡调查,发现农民不敢起来斗争,地主威风未打下去。他和张鼎丞、李明光等发动贫苦农民,按人口分土地,并帮助分地的农民组织犁牛合作社和劳动互助,在《红旗》上报道,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17.列宁青年

《列宁青年》初为共青团闽粤赣特委机关报,创刊于民国20年(1931年)3月1日。当年9月,改为共青团闽粤赣省委机关报。主编均为陆定一,16开。

该报诞生于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故在“三八”前后接连发表有关青年妇女工作的文章和专论。创刊号上刊载寒光写的题为《纪念“三八”——真正的参加苏维埃工作》的文章,号召“青年姐妹们,为着我们的解放而奋斗,为拥护苏维埃上前线作战!”陆定一在报上先后发表了《共青团工作大转变的开头》、《三次革命战争全部胜利与闽西青年》、《骇人听闻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向前一步》等文章。《向前一步》提出,“第三次革命战争之后,革命是有了大开展的局面,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加重了。我们要有布尔什维克化的团,来担负这繁重的任务。”“要加紧与机会主义斗争”,完成第二次扩大会定出的九条任务。即:(1)举行庆祝十月革命,拥护全苏大会的示威大会;(2)12月15日以前建立各县反帝同盟青年部;(3)两个月内扩大红军五百人;(4)经过互济会进行广大热烈的救济江西难民的工作;(5)帮助政府实行经济政策;(6)加紧肃反工作,发展团的自我批评;(7)加紧文化教育与反迷信工作;(8)实行劳动法,健全青年群众下层组织;(9)巩固新发展区域。从上述文章看,当时共青团组织通过《列宁青年》指导青年工作是很具体的。

《列宁青年》报头下写明是半月刊,但从收集到的报纸看,实际上是不定期的。何时终刊不详。 18.群众周报 《群众周报》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于民国20年(1931年)3月遭破坏后建立的厦门中心市委创办的。次年6月,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被捕牺牲,报纸曾暂停出版。后由朱德介绍入党的留学生博士许包野继任中心市委书记,不久即复办《群众周报》。1932年11月30日第一期的《复刊宣言》(社论)说:“本报和工农读者见面已一年了,因为本报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闽南工农斗争的指导者,??受到千百万工农群众拥护,而反动统治用尽一切反革命力量来向本报进攻”。“本报虽受到敌人的摧残和破坏,不会使我们的工作停止”。“我们当前的任务是:顽强冲破敌人的摧残,宣传工农群众自动的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海陆空军出中国”,“建立民众自己的政权,领导工农士兵劳动群众走上光明道路”。“要使本报永远能与读者见面,大家起来反对反动统治的摧残和白色恐怖”。

这期油印周报16开。除复刊宣言外,还发了3条地方和国际新闻:“闽东工农游击队斗争的新开展”、“世界战争象征 美海军大会操”(副题:注重珍珠港檀香山攻防演习,参加军舰二百,飞机百余架,明年一月上旬举行于太平洋,日海军特别注意)、“军缩会议中─法突造巨舰,英人震惊不安”。 19.画 报

《画报》是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于民国20年(1931年)7、8月间创办的,至次年4月共出3期。市委书记许依华负责编辑出版。同年4月1日,中心市委在工作报告中说:“《画报》的技术与内容在水平线上,各地工农很欢迎,??能够经常发到工厂农村去。”不久许依华被捕牺牲,《画报》停止出版。 20.红旗周报

《红旗周报》是中共闽北分区委机关报,民国20年(1931年)8月,由分区委书记黄道为首创办,社址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大安乡。据黄道之子黄知真1992年来信说,孙伟哉、李娜杰任过主编,他(她)们都已牺牲。

从搜集到的几张《红旗周报》看,4开2版,单面石印。1931年12月27日第18期刊登消息:“五夫一带纷纷建立苏维埃”、“驻扎崇城白军逃窜”、“空前热闹的闽北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头题是黄道写的言论《年关到了》。文中说:“年关是穷人最难过的关头,是豪绅地主压迫穷人最厉害的时候”,“要领导群众抗租、抗债、抗捐,反对豪绅的压迫”,“将豪绅地主阶级的优裕与劳苦群众的痛苦,暴露出来,提高群众的觉悟。??在年关加紧土地革命及苏维埃意义的宣传。把群众引导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任务上来。”

《红旗周报》后改名《红旗》,10天出一期。1932年8月18日第15期是肃反专号,有黄道的文章《肃反工作与阶级立场》,邹奇的《怎样来做肃反工作》,子正的《最近红军中肃反之成绩片断录》等。闽北“左”的错误虽不如闽西严重,但从报道中也可看出“左”的倾向。 21.红色战线、战线

《红色战线》由中国工农红军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于民国21年(1932年)3月创办,报头有时横排在报纸上方,有时竖排在右上方,大小不定,有时套红。报纸八开两版,有时油印,有时石印。文字简短,通俗易懂,并配有漫画插图。同年11月22日出版的第6期,一版全部是讽刺、揭露敌人的漫画。如把国民党地方军阀画成“漂亮姑娘”,在那里欺骗群众说:“绝对保护你们的身家性命财产,你们尽管放心回家自耕自做”。报纸常发表社论,有痛斥国民党政府对日割地求和投降、对苏区烧杀抢掠的,有总结红军战斗胜利意义的。1933年3月30日第4期刊登社论《反对国民党政府出卖热河和苏区的烧杀抢掠》。另刊几条消息,如“红军在永定的胜利”、“省军区被服厂工人积极增加生产”等。第10期、17期分别刊出《华家亭行动中的总结》、社论《开展马洋洞战役的胜利,完全消灭闯入闽西的敌人》。另用“战线电台”的小栏目,报道红军的胜利消息及购买公债等。5月6日第18期《红色战线》刊登叶剑英、谭震林指挥红十九军攻打上杭水西渡取得胜利的消息,并发表社论《水西渡战役的检阅》,还刊登了以下几条消息:水西渡敌全部溺水死,连城新泉参战模范少先队大部加入红军,给五十五师一百六十五团以“英勇冲锋”的奖旗。

该报的创刊、终刊日期及报纸负责人至今尚未查到资料。只知1932年3月福建省军区司令是罗炳辉(兼红军十二军军长)、政委谭震林。当年5月,罗炳辉率部入赣作战,谭震林兼任司令员。

《战线》报1934年4月3日出版第1期,标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军区政治部出版。8开4版,石印,长汀列宁书局印,不定期。创刊号上有“战线编委”说明:“军区通讯有许多严重错误,不适合军区的需要,因此停刊。只出《战线》小的单张,文字力求浅显简单,以适应独立团、游击队、赤少队,动员机关的积极分子来读。要求各级政治机关组织《战线》通讯网,尤望爱护《战线》的同志热烈投稿”。 《战线》的文章与编排,和《红色战线》差不多,适合战士阅读。创刊号上除编委说明外,刊登几条“前线通讯”。二版通栏标题“游击战线上的捷报”,发了5条消息。第四版有一短文《革命的意义在哪里?》,批评后方医院俱乐部表演的两个短剧,没有革命意义。另一篇文章批评一个战士有斗笠不戴,有草鞋不穿,赤脚行军,还说这样是“吃苦耐劳创造铁的红军”,文章指出,“这是歪曲创造铁的红军”,“必须加紧军事教育工作,大(幅)度提高军事技术与政治文化水平”,“加强无产阶级的成份与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红军走向铁的红军道路上去。”

《战线》出版约半年。红军主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战线》也于10月停刊,与省委《战斗》报合并出《红色福建》报。 22.工农报(福州)

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报《工农报》,是“福州及闽东北劳苦群众的斗争武器之一”,创办于民国21年(1932年)3月29日。初为8开2版,后改为32开。报纸共出30多期,前4期为月刊,后为旬刊,另出版特刊、号外等共9种12期。

《工农报》创刊时正值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第一期头篇文章就是《反对第四次“围剿”,拥护红军的革命战争呵!》以后各期都围绕着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表社论或文章,同时报道全国和本省红军与游击队的胜利消息,报道省内及国内的反日爱国运动,也报道外国工人阶级反对日本进攻中国的消息。报纸不时揭露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反映工农的痛苦生活及斗争。

《工农报》在第二版设“工农论坛”,说是“给福州及闽东北工农群众讲话的场所。因为在豪绅地主资本家的世界,我们工农是没有讲话余地的??一肚的不平,满腔的悲愤,他妈的,要找一个地方来发泄一下。”“工农论坛”“要讲什么呢?不是哲理的争辩,也不是文学艺术的探讨,而是工农生活的报告和被压迫出来的呼声”。

报纸每期油印400~500份。报头旁注有“中华邮政特准新闻纸”。报头下署“福州工农报社编”,“通讯处福州协和大学林文通转”。实际上报纸是秘密出版的,无固定地址,这些都是为了迷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