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见识到了最牛的销售技巧 - 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终于见识到了最牛的销售技巧 -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9f8467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29

一是国内诉讼成本过高。据不愿透露姓名和工作单位的法律业内人士向网易科技透露,根据我国法律程序,从诉讼立案到法院作出判决,有为期3-6个月的审限。而进入执行程序后,还有名义上6个月的执行期限。但该法律人士称,在实际执行时,法官需要对被告是否具备赔偿的财政支撑进行调查,若查明被告方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支撑索赔费用,则有可能会宣布中止执行。“拖了10年都没最终执行的案子可不少见。”该人士苦笑道。

第二个顾虑是,若诉讼后证实,B2C电商销售的虽不是行货,但却是正货,则相当于为电商做正面宣传,“为他人做嫁衣”。在法律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褚先生指出,在国内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只关心自己买到的是否是正品、质量是否有保证,而究竟是不是水货、是不是侵犯了厂商的权利,则并不介意。 结语

消费者如何维权是“非授权商品”需直面的首要问题。据上述提到的褚先生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电商企业有义务自己举证,证明所售商品的品质和真伪,主动公布自己出售的商品的来源,并为消费者承担商品鉴定所产生的费用。品牌商也有责任对市面上出售的非授权商品进行追责,而非一味纵容和熟视无睹。

同时,褚先生还指出,虽然国家相继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国内的相关法规还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目前,我国对电商是否应公开商品货源未作出明确规定,这也给B2C企业在发生纠纷时拒绝公开货源信息,进而侵害消费者知

情权予以可乘之机。

由此可见,在B2C商城与品牌授权之间的罗生门下,法律的完善、电商的自律和品牌商的责任所形成的合力,恐怕才是解决当前乱象的不二法门。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以下内容为繁体版 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已占到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盡管電商規模已超過美國,但有關B2C電商所售商品是否授權正品的爭議,仍屢見報端。

近日,有媒體曝光稱,央視網旗下電商央視網商城涉嫌出售未獲授權商品,存在貨源不正等經營問題,這令B2C電商網站與品牌商之間的授權“糾葛”再度暴露在公眾視野下。 官方商城身陷授權風波

據歐迪芬、夢潔傢紡、秋水伊人等品牌商表示,央視網商城並未與他們簽訂供貨協議,也沒有進行過任何品牌合作方面的溝通,卻公開出售自傢品牌商品。對此,上述品牌負責人對央視網商城所售其品牌商品的來源表示質疑。

據歐迪芬電商總經理黃智君向媒體透露,早在2011年,央視網電商曾在與該公司簽訂為期三年的供貨協議,但之後便再無下文。而央視網商城卻在正式上線後上架瞭多款歐迪芬的內衣產品。歐迪芬方面表示,“央視網商城並未與歐迪芬方面正面溝通,其采購渠道令人生疑。 隨後,盡管經過歐迪芬品牌資深市場經理確認,央視網商城的歐迪芬產品並非“山寨商品”,但所有商品信息都未標明貨號,剛讓人對

產品是否正規來源表示懷疑。

而央視網商城官方對此未置可否,稱“在等領導回復”。 “未授權商品”屢見不鮮

實際上,不止是央視網商城這類“半路出傢”的B2C電商,不少老牌知名電商平臺同樣遭遇著品牌授權之殤。

今年3月,化妝品電商樂蜂網為澄清自身售假疑雲,選擇主動公佈品牌商授權書,但授權清單中未見雅詩蘭黛、迪奧等國際品牌。而雅詩蘭黛官方的發佈一紙聲明則讓這傢知名B2C電商處在更加尷尬的境地。根據該聲明,稱除百貨公司專櫃、品牌官網及制定銷售商外,非雅詩蘭黛集團指定的網絡銷售的的產品無從知曉其真偽。樂蜂網方面也承認的確沒有拿到雅詩蘭黛授權,但仍表示“嚴格篩查供應商資質,確保商品正品。”

2012年8月,據《濟南日報》報道,濟南消費者宋先生在唯品會購買阿瑪尼手表後懷疑是假貨,遂向官方尋求鑒定。而阿瑪尼手表上海售後維修部門工作人員則否認與唯品會存在合作關系,並表示拒絕對唯品會上出售的阿瑪尼手表進行維修。”唯品會則回應稱,手表“進貨渠道不同”,並承認自傢所售產品不可享受國內的維修政策。 因“我去年買瞭塊表”而引發的網購糾紛並非個案。同樣是2012年,當當網陷入卡西歐手表“假貨門”事件。與阿瑪尼官方表態類似的是,卡西歐官方也表示,當當網所出售的卡西歐手表未經官方授權,對其質量不能作出保證,對於商品出現的質量問題和消費者提出的維修請求不予受理。

供應商、代理商與電商,誰藏在羅生門後?

在電商出售商品侵權的背後,供應商、代理商與電商之間的三角利益糾結若隱若現。

一方面,隨著電子商務在規模和交易額上的跨步式發展,線上銷售已成為各個品牌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對於直營比例不高的品牌供應商和廠商而言,即使獲知電商銷售的產品未經自己授權,但出於擴大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的考量,對電商的銷售行為反而樂見其成、暗度陳倉。因此在消費者與電商發生糾紛時,供應商往往采取“不問不說”政策:並不積極介入網購糾紛,對電商的侵權銷售行為,不予法律追責,而是采取默認態度,最多是發佈一紙公告,表面上與線上零售劃清界限,實則是在規避自身本應向消費者承擔的義務。 而電商的縱橫捭闔,卻恰恰是代理商現實利益的痛點。

對於代理商而言,謀求在本區域內形成壟斷性銷售權是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電商的跨區域低價銷售,不僅對自身的價格體系形成極大沖擊,也動瞭代理商在本地區獨傢銷售權的“奶酪”。 但在電商平臺眼中,自己也不過是這場商業迷局中的“失足者”。 在國內的商業背景下,國內商品代理費過高是長期以來的一大頑疾,而國際名牌的代理費用更是一筆不菲的費用,在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對於原本就成本高企、ROI偏低的B2C電商而言無異於火中取栗,為瞭在豐富名品SKU的同時降低成本,不少電商企業因而鋌而走險,銷售來源不明的非授權商品。 怪相:有侵權,無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