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当代文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2928d233d4b14e852468a7

?1、时间 ?2、内容

?三、50年代的文学规范与文学环境: ?1、对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吸收 ?2、文学活动 ?3、文学批评 ?4、作家队伍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时间、地点:1949.7.2-7.19,北平 ?2、内容:

?(1)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确定延安文学为未来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 两份报告

?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是对解放区文艺的总结 ;

?语气:胜利者毋庸置疑的自信、肯定。

?第一次文代会主席是郭沫若,副主席是茅盾、周扬 。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对国统区文艺活动的总结 ; ?检讨与批评的姿态 。 ?结论:

?原国统区、解放区文艺在新的文学环境中的不同地位:后者是方向,是榜样;而前者则需要从根本上改造;

?解放区内部的分歧同样面临着清理。

毛泽东的即兴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来欢迎你们。你们开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大会,是革命需要的大会,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大会。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

?频繁的“我”(“我们”)与“你们”的特别含义:主与客、中心与边缘 ?不同身份作家的微妙心态: ?赵树理《也算经验》 ?巴金《我是来学习的》

?(2)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界的全面领导。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3 年改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即 “文联”,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9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 ?《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相继创刊。 3、意义与结果

——当代文学的开端。 二、第二次文代会

?1、时间:1953.9.23-10.6 ?2、内容: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

?(2)把塑造英雄人物作为文学艺术的首要任务;

?(3)把“百花齐放”的原则作为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方针;

?(4)对文艺工作中的行政命令及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等提出了批评。

三、50年代的文学规范与文学环境 ?1、对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吸收:

?(1)外部资源:主要是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的翻译与介绍,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有限度地肯定19世纪以前的文学。 ?(2)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标准。 ?2、文学活动高度组织化。

?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 :垄断性行业公会与政治权力机关的“混合体”(洪子诚)。 ?“党组”:中国作协权力核心 。 ?3、文学批评的高度政治化。

?中国文联、作协对作家作品和文学问题,常以“决议”的方式,做出政治裁决性质的结论。 ?被置于批判位置的作家,基本上是没有辩解的机会和资格的。 ?4、作家出现了整体性的更迭。 ?(1)“中心作家”边缘化;

?(2)工农兵作家成为文学的主体。 ?地域:西北、中原

?文学观:自觉地把文学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文学素养普遍较低。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文艺论争与批判

?一、三次批判运动 ?二、其它文艺事件

一、三次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3、“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电影《武训传》

?传记影片:编剧孙瑜、主演赵丹 ?武训:(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一生行乞兴学,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人称 “千古奇丐” 。 ?影片内容:上下两集,另有序幕和尾声。 ?序幕与尾声:女教师

?上集:武训兴办义学的动机: ?不幸的童年

?在张举人家的经历(陈二嫂,小桃,周大) ?下集:武训兴办义学的过程及结果。 ?方式:乞讨、卖艺、挨打、放贷…… ?高春山、赵光远 ?主题:

?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号召学习武训精神,服务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2)讨论的缘起: 两篇文章:

?贾霁《不足为训的武训》;

?杨耳《试谈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无积极作用》。 ?殊荣:

?电影小说《武训传》、章回小说《千古乞丐》和《武训画传》; ?1950年全国“十佳国产片”之一。 ?(3)过程及结果:

?正常的观念上的争论 ; ?转折: 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1951.5.20《人民日报》 ?影响:

?短评 《共产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人民日报》 “党的生活”专栏 1951.5.21); 舆论开始了一边倒 ?夏衍的检讨:《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 1951.8月.26日《人民日报》)

?结果(高潮):《武训历史调查记》

?武训历史调查组:人民日报社和中央文化部组织,周扬负责,主要成员由袁水拍、钟惦棐和江青等十三人组成。

?结论:“武训是一个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理论的高度:“政治上反人民,思想上反历史,文学上反现实主义。”

“因为新中国革命是武装斗争的成果,如果强调改良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当然,就等于质疑了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周扬 ?(4)实质:

?电影《武训传》在当时的广受欢迎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和主流话语所欲建立的新文化之间的严重冲突。

?对知识分子的地位的描述:前者体现为对教育、对知识分子地位的肯定与推崇;而新政权强调的则是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彻底改造。

?影片对武训的“行乞兴学”的成功(虽然影片刻意强调了武训兴办义学的局限性)与周大武装起义的失败的展示是刚刚通过农民武装起义取得成功的新政权所难以接受和容忍的。

?周扬的讲话《我们必须战斗》:“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资产阶级思想批判的运动。”,“它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实际就是宣传的对封建统治者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而对人民斗争的正确的历史道路则作了不能容忍的歪曲和诬蔑。”(1954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联席会议)

?延续了第一次文代会开始的对于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清理。

?《人民日报》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周恩来

(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俞平伯及其《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旧红学” 与“新红学”: ?“旧红学”: “索引派”,王梦阮、蔡元培等。 ?“新红学”:又称“考证派”,代表人物是胡适。

?俞平伯: (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等职。

?有诗集《冬夜》、《西还》、《忆》,散文集《杂拌儿》、《燕知草》等,另有《红楼梦》研究专著《红楼梦辨》( 《红楼梦研究》)及《红楼梦简论》等多篇研究文章 。

?(2)“两个小人物: ?批判的缘起: ?《文艺报》:冯雪峰 “编者按 ”“态度暧昧”。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文史哲》1954年第9期)。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毛泽东) (3)批判的实质及真正目标

? 实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清理“地基”的需要。 ?真正目标:“彻底清算胡适流毒”。 3、“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1)实质:

?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从本质上来讲,这场批判运动集中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内部“异己”力量的清算。 ?原因:

?胡风个人的原因: ?个性; ?文学观。

?文艺界内部的宗派成见。

?主流文艺界为实现“一体化”而清理“异己”的需要。 ?(2)导火索: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 ?舒芜《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52.5.25《长江日报》) (《论主观》,1945 年《七月》,胡风主编) ?舒芜:(1922.7.2—2009.8.18)。安徽桐城人。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在 “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以及周作人的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建国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等职。 ?“文艺上的小集团”;(胡乔木“编者按”, 6月8日,《人民日报》) ?《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林默涵)、《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何其芳)(《文艺报》1953年第2、3期) ?“胡风派”作家作品受批判。 “三十万言书” ?四部分:

?几年来的经过简况;

?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 ?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 ?作为参考的建议。 (3)过程及结果 ?1955年1月-5月:

?1955年1月,中宣部的报告; ?1.26,中央批示、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