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当代文学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2928d233d4b14e852468a7

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部队的纪律是玩忽不得的,于是对爱情故事的展开就下了苦心来经营,把爱情的主动安放在金圣姬那一方面”,说明了路翎“还没有彻底抛弃他的错误思想和错误的创作方法。”

?路翎的“反批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连载于《文艺报》第1、2期合刊和第3、4期)

第三节 “百花文学”与 “反右”斗争

?一、“百花文学”:

1956-1957年间出现的一个短暂的文学现象。 (一)、“双百方针” ?背景

(1)国际形势: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苏联: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 ?东欧:“波匈事件”。 (2)国内形势: ?经济形势的需要;

?知识分子领域思想改造卓有成效。

?1956年1月,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2、内容及实施: (1)最初的酝酿: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毛泽东总结发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正式提出:

1956年5月2日,在党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 (3)正式实施:

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双百方针”正式实施的开始。

?3、意义与局限 (1)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在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双重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包含了倡导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努力; ?鼓舞了作家的创作和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不同文学背景下的作家之间的隔阂

(2)局限:

政策制定者的暧昧犹疑所体现出来的表达方式的含混 。

?“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 ?最高决策者对具体学术问题的干预与控制;

?“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二)、“百花文学”

?1、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反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周勃《论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 ?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意见》;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巴人《论人情》;

?钟惦棐《电影的锣鼓》; ?黄秋耘《刺在哪里》……

?2、出版:

部分曾受冷遇的作家的作品获得了有限度的出版,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废名等。 ?3、文学创作:

(1)过去一度沉默的作家重登文坛。如沈从文、周作人、陈梦家、穆旦等。 (2) “青春写作”(以新人为主体) ?“干预生活” :

?来自苏联作家奥维奇金《谈特写》:“特写,是文学的一种战斗的体裁”,“它可以帮助党做另外一件事,即跑到很远的生活深处起侦察兵的作用。” ?特点:

大胆干预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官僚主义以及其他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现象以及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的弊端,是对文学界流行的“无冲突论”的突破。 ?代表作品:

?新闻特写: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罗立正、曾刚)、《本报内部消息》 ;

?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刘世吾)、李国文《改选》(老郝); ?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第四种剧本”; ?杂文:秦似《比大与比小》、巴人《况钟的笔》。

?“爱情小说”:

? 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的情感与价值。 ?代表作品: ?宗璞《红豆》(江玫、齐虹) ?陆文夫《小巷深处》(徐文霞、张俊) ?邓友梅《在悬崖上》(加丽亚) 二、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一)“反右派”运动: 1、背景:

? 党外人士及知识界的尖锐让本来颇有自信的执政党颇受打击并再度警觉。 ? 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党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并于5月4日发布《关于请党外人士帮助整风的指示》。

2、“反右派”运动展开: ?5月15日,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反右”的意图; ?6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在“帮助共产党整风”的名义下,少数“右派”正在“向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挑战。” ?6月8日,毛泽东:《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反右派”运动全面开始。 (二)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两个方面的表现:

(1)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 (2)对“百花文学”的批判。

?2、本质与结果:

?文艺界的“反右”运动,不仅意味着当局绝不兑现“双百方针”所允诺的自由,更意味着文学的空间进一步逼仄,意味着更加左倾激进的文艺领导思想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并且在此后的文艺实践中,以更加急迫的姿态来进行其所构想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实践。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 1957年9月16日,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文艺界反右运动的总结。 ?是949年以后极左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它对文艺界反右运动的高度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社会主义文学”的激进实践在文艺方针与文艺政策、创作方法与创作内容、艺术风格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创作主体和组织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开始。

第四节 “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一、“新民歌运动

?(一)背景:

1、建构文学新秩序和新模式的需要; 2、“大跃进运动”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疯狂、幻想、浪漫、自我陶醉……

(二)《三十二条》

?《文艺工作大跃进三十二条》( 1958年春,中国作协书记处起草),简称《三十二条》; ?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创作高潮,三、五年内实现社会主义文学大丰收。” ?文艺界的全面“跃进” 。 (三)“新民歌运动”

?1、毛泽东的积极提倡:

“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22日,成都,中央工作会议 )

2、“新民歌运动”的文化内涵 ?(1)新民歌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的运动的重要工具,有效地体现了主流文坛以建构“新文艺”来为政治服务的明显意图;

?郭沫若:“民歌对于鼓舞、教育、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很大的。”

?周扬:“大跃进民歌反映了劳动群众不断高涨的革命干劲和生产热情,反过来又大大鼓舞了这

种干劲和热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民歌成了工人、农民在车间或田头的政治鼓动诗”,“生产斗争的武器。”

?(2)新民歌运动所依赖的民间文学基础,使工农兵群众真正成为新的文学主体,“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至此被全面颠覆。

?杨小滨: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新民歌运动似乎是反右斗争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延续。只不过这一次并不是用消灭或压制的方法,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促使知识分子不再采取任何面对现实的批判姿态,从而将之融合到由党的路线所规划的劳动生活中去。” (《<红旗歌谣>及其他》,《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

?(3)是解放区大众化文艺观念的延续,同时也表达了新政权的决策者试图依靠 底层民间建构新的文艺架构的努力。

3、思想与艺术特点

?(1)主题上以歌颂为主,但歌颂的过程更加简单,其中多表现为忆苦思甜和抒发豪情壮志,

在艺术上则极尽夸张。

《公社的山羊》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 上山碰到非洲象。 山羊打了个大喷嚏, 轰隆一声震天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 扑通跪倒直喊娘:

“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 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嫦娥与织女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悄问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你可有心下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和牛郎早商议, 我进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肥猪赛大象》 肥猪赛大象, 只是鼻子短, 全村宰一头, 足够吃半年

《大萝卜》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麦秸粗粗像大缸, 麦芒尖尖到天上, 一片麦壳一片瓦, 一粒麦子三天粮, 秸当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