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9b66ccdaef5ef7ba0d3cc2

参赛论文

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

姓名:陈金惠 单位:红河州 弥勒县 新哨中学 联系方式: 13988042653 QQ:1285057423

1

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

弥勒县 新哨中学 陈金惠

关键词: 中考文言文 整理 归纳、总结、提高、深化 内容摘要:

为了使文言文复习课上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

生情况进行了一些的探索, 提高了学生复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收到了一些效果效果。

正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考在即,信息第一。中考信息指甚么呢?我认为就是考试的范围和题型样式。这些信息从哪儿获得呢?从《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浴考试说明》和近三年红河州中考试卷来。今年的中考,语文学科还是地州命题,但命题思路和省考是一致的。即中考文言文文段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背诵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其他一些理解运用方面的开放性试题。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重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整体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复习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命题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复习备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由于考试篇目是课内精读课文,因此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好每一篇课内精读篇目,记忆背诵规定的篇目并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如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特殊句式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书下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下面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1)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如《桃花源记》中的词语有:

①舍弃,如“便舍船” ①寻找,如“寻向所志” 舍 寻 ②房子,如“屋舍俨然” ②不久,如“寻病终” ①做标记,如“处处志之” ①从前的、旧的,如“寻向所志” 志 向 ②标记,如“寻向所志” ②对着,如“眈眈相向” 2

这是对一篇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语的整理,便于一课一课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在具体复习时也可以就六册书十六篇文章的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便于全面系统地复习。

(2)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如《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 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应把握好它们的古义和今义,便于复习和记忆。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4)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初中三年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总共几十个,应当熟记,并且让学生掌握通假字读音规律:如果甲字通乙字,则读乙音。如“要”通“邀”,读作“yāo”,邀请。

2.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在红河州近三年来中考的试卷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如2010年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个题:

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

B.战于长勺 .C.登轼而望之 .D.小大之狱 .

这道题综合考查了“以”“于”“而”“之”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果没有一

3

定的积累,就容易失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比如:“之”的用法:

之: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时间、处所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作动词,到,往。如“辍耕之垄上。”

③作结构助词“的”,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或其他助词,不译,如:“何陋之有?”

3.文言句式的积累。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要着重复习。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加上判断词“是”。

(2)被动句。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现代汉语多用“被”表被动,而古汉语多用“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倒装句。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如:“( )见渔人,乃大惊,( )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4.文言名句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背下来,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写错别字。如2010年的根据提示天空就有这样一题:“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邪颐《爱莲说》)”

5.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