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毕业论文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环境工程毕业论文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a1e2d7dd3383c4ba4cd238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X0—风干样的含水率;

D—分取倍数,定容体积/分取体积,100/50。 (6)总磷的测定

样品采用硫酸和过氧化氢消煮,在一定浓度下,待测液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偏钒酸和钼酸反应形成黄色三元杂多酸。在一定浓度范围(1mg/L-20mg/L),黄色溶液的吸光度与含磷量呈正比关系,用分光光度法定量磷。

(7)种子发芽率的测量

称取10g风干样品,按照样品:蒸馏水=1:10(m/V)进行浸提,振荡20min后过滤待用,用黄豆种子发芽率进行实验测量。具体方法如下:

在培养皿内铺入相应大小的滤纸一张,均匀地放入10粒颗粒饱满、大小接近的黄豆种子,用移液管吸取5.0ml堆肥浸提液于培养皿中,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每个样品重复2次,置于25℃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4h,测量根长,以及种子的发芽率。计算公式如下:

= 发芽指数(GI)样品处理的发芽率?样品处理的平均根长?100%空白的发芽率?空白的平均根长

(8)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滤纸酶活(FPA)测定方法: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基本原理: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性糖在共热的条件下,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含量与反应液的浓度呈比例关系。在520nm处测得吸光度即得还原糖的量。

葡萄糖标准液的配制:葡萄糖110℃烘干2h,称取0.1080g溶解后定容至100ml。 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DNS)的配制: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6.3g于500ml烧杯中,用少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加入2mol/L的NaOH溶液262ml,然后加入到500ml含有185g酒石酸钾钠的热水中,再加入5g结晶酚和5g无水亚硫酸钠,冷却后定容至1000ml,贮于棕色瓶中保存。

分别吸取葡萄糖标准液溶液2、3、4、5、6、7、8ml定容至100ml。分别吸取1ml葡萄糖溶液于25ml试管中,加3ml二硝基水杨酸溶液。将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在分光光度计于波长520nm处测定。以OD520为纵坐标,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绘

15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制标准曲线。

测定方法[19]:称取5g新鲜堆肥样品于50ml三角瓶中,加入浓度为1%的羟甲基纤维素溶液20ml,5mlpH=5.5的磷酸缓冲溶液,再加入1.5ml甲苯,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过滤后取滤液1ml于25ml的试管中,加入3ml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然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冷却。在分光光度计上设定波长为520nm,测定OD值。

酶活性(mg glucose/(g·d))=c*V/m

其中:c-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的葡萄糖浓度(mg/ml); V-测定溶液的体积(ml); m-样品的重量。 (9)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的分子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一束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属于该分子特定的波长将会被吸收,因此会形成该分子的特定的红外光谱。由于每种分子都有其特殊的机构,因此可以根据红外光谱对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本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秸秆在堆肥前后红外光谱的变化,得出秸秆分子结构的变化。将待测样品用水冲洗干净,置于60℃干燥箱中烘干,然后磨成粉,过100目筛,然后通过VERTEX80红外光谱仪进行测定分析。

16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固态发酵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1.1固态试验含水率变化

分别在第0、1、2、3、6、8、11、15天取样,测定固态体系中秸秆粉的含水率,测定结果如图4。从图可以看出,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堆料温度上升,各组含水率因大量蒸发而快速下降。物料的含水率影响堆肥温度的变化,在堆肥中起着一种“热量调节剂”作用进而影响堆肥微生物的活动,所有组合的含水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第11天之后趋于稳定,其中组3堆体水分下降最快,是因为组3所添菌剂作用于物料时其微生物活动比其他处理剧烈,产生大量热,蒸发作用增强,使堆体水分减少。

0.750.70固态发酵试验含水率变化0.650.600.550.500.450.400.350.300246810121416 空白 组1 组2 组3 组4时间/d图4固态发酵试验含水率变化

3.1.2固态试验总有机碳的变化

在堆肥过程中,堆体中的有机物质是微生物赖以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在高温下,有机物质被好氧微生物不断分解,因此,堆肥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机碳含量减少的过程, 因

17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此总有机碳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堆肥的进程。

分别在第0、4、8、12、16天取样,测定固态体系中秸秆粉的总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组合的有机碳变化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现为组4>组3>组2>组1>空白。表明微生物种类越多,堆体有机质含量降低越快。

400390固态发酵试验总有机碳变化/g/kg380370360350340330320310300290280270260024681012141618 空白 组1 组2 组3 组4时间/d图5 固态发酵试验总有机碳变化

3.1.3 固态试验总氮的变化

氮是构成蛋白质、核酸、氨基酸、酶等细胞生长必需物质的重要元素。堆肥过程中通过微生物作用可导致氮素的转化,并可决定最终堆肥产品的腐熟度。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与臭气、肥效和氮营养素损失有关。通常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有机物质的分解,氮素有一定的损失,这主要是由于堆肥过程中有机氮的矿化、持续性氨的挥发以及硝态氮的可能反硝化造成。

分别在第0、4、8、16、20天取样,测定固态体系中秸秆粉的总氮含量,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总氮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所有组合在堆肥后总氮含量增加。说明在堆肥过程中有机质不断分解成 CO2和H2O 而散失,总干物质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 NH3挥发所引起的下降幅度,最终使得干物质中的总氮含量相对增加。通过显著性分析可知,组4和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其总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因此组4混合堆肥最佳。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