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af8d109bb68a98271fefa0d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预选要求:必须有较好的高中化学基础。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医用基础化学》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医用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医用基础化学》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介绍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现代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溶液及其浓度计算、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原子结构、分光光度分析法等。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等打好基础。

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标定、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通过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该课程的全部理论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课与习题课等为辅,同时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课外辅导答疑等形式辅助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考核方式与要求:

采取闭卷的方式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占30%;试卷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 、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形式。

教学内容 理论部分 (90学时)

第一部分:医用基础化学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好基础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及与中学学习方法的区别。

1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组成量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浓度的计算,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量度,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溶液的蒸气压,拉乌尔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渗透压,高渗、低渗、等渗溶液,晶体及胶体渗透压。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拉乌尔定律的应用,溶液的渗透压,人体血浆的渗透浓度范围。 [难点]浓度之间的换算,拉乌尔定律的应用。 第一节:溶液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习题:P16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电解质的类型,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基本规律,掌握酸碱质子学说的基本概念及有关质子转移平衡的基本规律。掌握溶液PH值的一些基本计算方法。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掌握溶度积规则的一般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强电解质理论要点。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概念,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及离子积:水溶液的PH值,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平衡,溶度积及其应用。

[重点]酸碱质子理论,水的质子自递作用和溶液的PH值。酸碱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用近似公式计算各种溶液的PH值,利用溶度积规则讨论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难点]酸碱质子理论,溶液PH值的计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第一节: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第二节:酸碱质子理论

第三节: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 第四节:酸碱水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第五节:难溶强电解质溶液的沉淀—溶解平衡 习题:P39 1、2、3、4、5、6、7、8、9、10 第四章 缓冲溶液(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组成及其PH值计算公式,熟悉一般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2

[教学基本内容]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一般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运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因素,缓冲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准缓冲溶液和实用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应用。

[重点]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运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 [难点]用缓冲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缓冲溶液配制,缓冲溶液PH值计算,缓冲容量的概念。 第一节:缓冲溶液的作用及组成 第二节:缓冲溶液PH的计算 第三节:缓冲容量 第四节:缓冲溶液的配制 第五节: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习题:P60 1、2、3、4、5、6、7、8、9、10、11、12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滴定分析的方法和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指示刑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的选择原理;掌握一元弱酸,弱碱能 否准确滴定的条件,熟悉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了解分析结果的误差来源及减免误差的方法,会正确处理分析数据。

[教学基本内容] 滴定分析的方法和特点.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不同强度酸碱滴定时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理,酸、碱准确滴定的条件: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标定(等物质的量规则),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条件,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直接滴定、间接滴定;分析结果的误差 来源及减免办法,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重点] 常用指示剂变色范围,滴定分析基本方法,指示剂的选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滴定条件,结果计算,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难点] 不同强度酸碱滴定时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酸、碱准确滴定的条件。 习题:P73 1、2、3、(思考题)5、7、8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自学) 第七章 氧化还原和电极电位(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电池符号,理解电极电位的产生,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掌握电池电动势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了解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的原理。

3

[教学基本内容] 原电池、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池符号,电极电位的产生,标准氢电极,电极电位,影响电极电位大小的因素, 能斯特方程,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

[重点] 原电池原理及组成,电极电位的应用,电池电动势极其应用,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电位法测溶液FH值;玻璃电极及甘汞电极的作用。高锰酸钾法。

[难点] 电极电位的产生,影响电极电位大小的因素,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习题:P145-146 1、2、3、4、5、6、7、8、9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量子化和波粒二象性),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和排布规律.并运用其说明元素的电子结构同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间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概念,波粒二象性,Schrodinger方程。波函数中和原子轨道,几率密度中和电子云,氢质子的s、p、d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及电子云图形。四个量子数及用它表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pauli不相客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规则。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周期表,电子构型与元素某些性质(原子芈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周期性。

[重点] 电子的微观的运动特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轨道的图形表示,量子数概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难点] 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多电子原子的能级。电子构型与元素某些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的周期性。 习题:P 1、2、3、4、5

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4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初步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能判断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能初步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分子间力,掌握氢键及其种类,了解其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价键理论要点,共价键的类型<σ键,π键)、配位键,键参数,键的极性。杂化轨道理论特点,sp ,sp,sp杂化以及等性杂化、不等性杂化。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化,分子间力,氢键的形成条件,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 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型,杂化轨道理论,sp ,sp,sp 杂化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范德华力,氢键,用分子间力概念讨论物质的熔沸点。

2

3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