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八年级下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0e3d09e87101f69e31955f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14.大雁归来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亲情。。。。。。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17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4、本文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18

(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

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

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

19

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

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引经据典 B. 哑口无言 C. 若无其事 2.选文展现的是 山野对歌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民间文化 气息,流露出作者 赞美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4分)

答: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每点1分,共3分) 总分结构方式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答: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答:性情品质、外貌动作

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答:通过对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答: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具体了。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