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八年级下藤野先生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0e3d09e87101f69e31955f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21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22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2、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9.春 酒

琦 君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D(借喻)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3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二、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怵目惊心: 3、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合作交流 一、分析人物。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2、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精读品析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柯( ) 飘荡( ) 负势 ( ) 轩邈( ) ...... 泠( ) 嘤( ) 缥碧( ) 横柯( ) 窥谷( ) ..... 鸢( ) 和鸣( ) 戾天( ) 息心( ) 经纶( ) ..... 3、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1、与朱元思书(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1) (2)

24

2、思考:

齐读本段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