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3d4e24dd36a32d7375818d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下沉 里 不稳定 上浮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转换方法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g) 5.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 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一个地区的水循环按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 全球水资源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 (2) 全球水资源分布——人均水资源差异大

(3) 我国水资源分布——夏季丰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的净化:沉淀、过滤、蒸馏

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净化

(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作用: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叫做凝聚剂)

(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 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 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 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 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 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 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 如 阴转多云 晴空万里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 如 四季如春 秋高气爽 终年高温 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