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合欢树》新老师教学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史铁生《合欢树》新老师教学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5a289abed5b9f3f90f1cdf

史铁生《合欢树》新老师教学详案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是史铁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作家。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熟悉吗?读过他的文章吗?《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

大家都预习过了吧?那预习了的同学告诉没有预习的同学,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那分界段落是哪段?这个先不告诉大家,我们给还来不及预习的同学一个机会,大家先读着,你们觉得读到了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的地方就停下来。

读完之后大家应该知道了,《合欢树》这篇文章,它要赞颂的主题是什么?那是人类最伟大最永恒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母爱!下面我们看一看,史铁生对于母爱,是怎么认识的。下面这段文字,取于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我与地坛》,我们先仔细看一遍,再齐声读一遍。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格言和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虽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好,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合欢树》,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你看,对母爱的认识,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吗?这里特别讲到“虽时光流转”,——随着时光的流转,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这篇文章,哪一类词语用得最多?(时间)

我们把有关的时间词语圈点一下。比如第一自然段的“十岁那年”“二十岁”,到下面的“三十岁”“母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写到合欢树的时候又出现了哪些时间词?“有一年”,“第二年”“又过一年”,“再过一年”。这篇文章,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竖排板书 十岁那年 二十岁 三十岁)

接下来我们根据这些时间段,我们来看看我和母亲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所在 段落 1 2,3 人生 节点 十岁 作文比赛得第一 急着说她自己 扫兴/装作不注意 为我治病 鼓励我写作 抱了希望 4 4 三十岁 第一篇小说发表 另一篇小说获奖 \\ \\ \\ 心烦,躲出去 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 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腿残废了”,在这个自然段里母亲全副心思都放在为我治

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 年轻/聪明/好强/爱美 不年轻,有了白发、反复念叨一句话 已不在人世 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我” 母亲的反应 “我”的反应 母亲的状态 二十岁 双腿残废 病上面,而且她还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那是什么?变老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变老了呢?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可是一个女人的变老,不在头上增添了几丝白发,或是脸上增添了几分皱纹,而在于什么?史铁生在这里的细节是抓得很准的,表现在哪里?一个女人的变老,最主要的表现在哪里呢?——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你们找到那句话在哪里没有?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怎么会烫伤了呢?”同学们,在你们受伤的时候,你们的母亲会这样看着你们的伤口反复念叨吗?

注意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合欢树》,可是我们有涉及到关于“合欢树”的内容吗?没有,接下来我们要细读的文本才开始对合欢树进行描写,我们看到第6段到第12段,大家先来读一遍。

我们大家可以先来看看合欢树长什么样子。 所在 段落 8 7 10 三十岁 人生 节点 二十岁 被认为是“含羞草”,为我找工作,在路其实是合欢树 第二年没发芽 第三年长叶茂盛 第四年移栽窗前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 开花 年年开花,长到房高 边挖了棵“含羞草” 叹息,舍不得扔 高兴,常去侍弄 念叨何时开花 \\ \\ \\ \\ \\ \\ 悲痛,忘了小树 心里一阵抖 后悔没自己摇车去看看 好,大家根据这两个记叙,有没有发现,我,合欢树,还有母亲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那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用《合欢树》来命名了。

合欢树的成长历程与我的成长历程一致。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所以于母亲而言,合欢树是儿子的化身。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凝聚了作者对母亲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所以于作者而言,合欢树是母亲的象征。

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作者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

过世 已不在人世 已过世多年 \\ \\ \\ \\ \\ 合欢树 母亲的反应 “我”的反应 母亲的状态 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同学们,接下来文章写到:“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短短这个自然段,有几个句子啊?三个句子。我们是否应该注意这两个叠词——一个人进入沉思的时候,前边一个“慢慢”,后面一个“静静”,于是进入了一种静寂。啪!一个句号,造成了一个断裂,引起了下面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我们齐声读一遍。“悲伤也成享受。”

这个“也”字不能少。现在值得我们思考:悲伤,怎么会也成了一种享受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述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大家熟悉这个名字吗?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说,有一个小孩他一不留神走进了森林,结果在森林深处遇到了他心里十分害怕,就奔啊跑啊逃啊,一股劲的终于走出了困境。第二天,他给朋友给老人讲述他昨天的经历,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一种喜悦、骄傲的神情,再也不是森林里的恐惧,死亡前感到的威胁。什么道理呢?因为中间已经有了一个时间的距离。按照美学最基本的原理,美,必须有什么?距离。距离产生美。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所以,“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作者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史铁生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所以他才会体验到:悲伤也成享受。

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要注意三句话,每一个句号要有相当的停顿。第二,要把“慢慢”“静静”读好。最后,“悲伤也成享受”,这种体验性的句子要读好。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母亲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韩诗外传》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总是那么忙,我们总以为人生很长,于是我们离开他们,出去拼命拼命地赚钱,耍朋友,聊天,娱乐,却忘了在家做好饭菜静静等着我们回家的父母,就算是回到了家也是抱着手机或者电脑,舍不得花点儿时间陪他们坐着聊聊天;或者想着现在好好好赚钱,以后有钱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问题是,他们真的能等到你吗?你欲养,可他们还在吗?人都是这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或许真的只有他们离开你的那一刻,你的后悔才能加深你对他们的情意。你们现在还小,你们觉得这些事情都离你们太遥远,是不是?有这么一句话是:我们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了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人,却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了你最亲近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子女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觉得亲情会永恒存在,无论你怎样这份感情始终都在,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也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你驻足,所以你现在才这么肆无忌惮地挥霍,有恃无恐地践踏他们对你的爱。同学们,当你们朝你们的爸妈大吵大闹的时候,你们是这样想的吗?

最后我提一个希望,希望大家能收藏这篇文章,不管今天在这课堂之上,你理解了多少或者说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还记得这篇文章。十年、二十年后,请再次读一读它,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