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原因的探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关于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原因的探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77a2b8caaedd3382c4d3c9

表3-4

年份 出口总额 到美国 到巴西 到智利

1994 156.6 11.1 23.3 6.4

1995 209.7 7.1 25.5 6.7

1996 238.1 8.3 27.8 2.4

1997 263.7 7.5 29.4 6.7

1998 264.4 7.8 29.6 6.4

1999 233.3 11.2 24.1 7.9

2000

单位

263.0 亿美元 11.5

26.0 9.9

% % %

数据由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Yearbook,2001整理

4.1.4垂死挣扎:零财政赤字计划

2001年上半年,阿根廷在经济衰退、债务缠身和税收减少的综合作用下,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不得已,在7月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即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财政支出等等。计划一出笼便引发社会动荡、股市暴跌、资金外流,阿根廷再度爆发金融危机。次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严格执行“令财政赤字计划”为条件向阿根廷应急追加80亿美元贷款,暂时稳定了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这并没有扭转公众对比索贬值的预期,国内发生了挤兑风潮,国家风险指数大大增加,外资纷纷撤离。由于国内赤字目标未达到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的贷款。 4.1.5最终崩溃

在既得不到国外援助,国内的挤兑风潮又汹涌而至的情况下,2001年12月,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强制采取限制取款和限制外汇出境的最严厉措施,这样严厉的措施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冲突加剧。国内政局也动荡不安,从2011年12月8日起,短短半个月内换了5位总统,2002年1月2日,第五位总统杜阿尔德宣誓就职,面临比索贬值的压力,最终宣布阿根廷放弃已实行11年的货币局制度。至此,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彻底崩溃。

货币局制度本身的弊病不久就使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4.2货币局制度崩溃的原因

4.2.1 实际汇率高估

从外部看,国际环境的持续变化导致汇率高估。在货币局制度下,固定的只是阿根廷比索与锚币美元之间的名义汇率,但是,比索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则是变化的,而且比索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也随着美元的浮动而变化,这是阿根廷经常项目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阿根廷比索对美元高估的情况日益严重,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货币局制度不允许阿根廷通过调整汇率来改变国际收支状况。

4.2.2经常项目赤字

阿根廷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11年里,经常项目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断恶化,1997~1999年连续3年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

13

值(GDP)的比重分别为4.2%、4.7%和4.2%。长期的经常项目赤字,一方面迫使利率上扬以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从而造成了沉重的外债负担,进而高利率又阻碍了生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使市场主体形成货币贬值预期,它同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严重背离所形成的货币贬值预期结合在一起,对即期汇率形成巨大的贬值压力。

4.2.3货币政策自主权丧失

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自主权是一个不可调和的三角,三者不能够并存。因此,货币局制度意味着阿根廷货币当局丧失了用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手段调节宏观经济的自主权。因“利率平价”决定了其利率水平必须保持与锚币国利率水平的一致。阿根廷央行不能够用利率来调控经济。不仅如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阿根廷货币市场还出现了高利率情况,一是给比索持有者的风险升水的利率补贴,再就是为了吸引外资。

最终就是阿根廷的高利率,阻碍了其生产性投资,尤其是当阿根廷受到外部冲击时,随着出现国内短期资本外逃,其货币供应量就大量减少,利率就会随之大幅升高,从而对投资、产出和就业等造成更大冲击,如2000~2002年的状况。

4.2.4财政赤字

在货币局制度下,由于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阿根廷的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倚重财政政策。在阿根廷实行货币局制度的11年里,财政赤字一直连绵不绝甚至恶化。

如果要维持货币局制度,那么财政政策就必须担负起保持内部均衡—摆脱经济滑坡、走出通货紧缩、降低高失业和保持外部均衡—消除持久性经常项目赤字的功能。由丁伯根法则可知,这是很难办到的。 4.2.5债务危机

事实上,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5年第2季度起,阿根廷经济即出现了负增长。在货币局制度下,由于失去了货币政策手段,而新自由主义改革又使政府难以通过国内紧缩来实现收支平衡,所以,当经济出现衰退和失业率上升时,财政政策就成为阿根廷政府的惟一选择。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的结果是赤字不断上升,加之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比索币值被高估,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因此,通过举借外债弥补赤字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

而要取得国外资金的支持必须制定严格的财政制度,保证获得国内财政的盈余来偿还债务。为此,梅内姆政府采取了减少以前用于诸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的公共开支的专门基金,增加税收,举借新债,延期偿还债务,进一步出卖国有资产等措施。当国有资产出售殆尽时,当积累的外债产生过高的风险时,将发生信用危机。

4.3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2001年8月,阿根廷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几近崩溃。8月2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阿根廷应急追加80亿美元贷款,金融市场暂时趋于稳定,但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承诺将严格执行“零财政赤字计划”。此后,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安,市场普遍预期比索将贬值,人们排起长队挤兑银行存款。仅11月30日1天,全国就有7亿美元流往境外。由于阿根廷的预算赤字没有达到以前确定的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的贷款。

此时的阿根廷政府可以说内无筹资良策,外无国际援助,面对汹涌而至的挤兑风潮,不得已于12月3日采取限制取款和限制外汇出境的最严厉紧急措施。

14

这一措施一出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政治冲突加剧。此后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换了5位总统。2002年1月2日第5位总统杜阿尔德宣誓就职。面对比索贬值的强大压力,杜阿尔德总统宣布放弃已实施11年之久的货币局制度。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以下便是简要分析。 4.3.1货币及其政策主权

货币局制度使得阿根廷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效,从而使之丧失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这一重要经济主权的丧失,对处于通缩时期的阿根廷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而只靠财政政策来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则必然导致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和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 4.3.2资本跨境流动控制权

根据“三元悖论”的理论可以深入判断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而放弃资本自由流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可使发展中国家具有更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就是则保证贸易与投资的稳定。长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或是新自由主义一直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来加快经济增长。但事实是,发展中国家因而更容易遭受国际资本投机的攻击,诱发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就是例证。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开放资本项目问题上应三思。

五、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1983年9月的金融危机导致港元大幅贬值,自1977年开始,由于货币及信贷过度增长,导致贸易逆差扩大,通货膨胀严重,港元汇率持续下降,加上投机炒卖的活动出现了少有的抢购商品风潮,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稳定汇率已成为当时最大的目标,面对这样的情势,政府必须采取最强悍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就是货币局制度。

5.1运行机制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实施。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发行。法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经金管局发行的纸币和硬币,则由代理银行负责储存及向公众分发,金管局与代理银行之间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结算。

5.2制度的实行状况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10月实行以来,经历了多次考验,包括1987年股灾、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1年国商集团倒闭、 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4/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对这些冲击,联系汇率仍然稳如盘石。联系汇率制度是本港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基石,香港政府致力推行联系汇率制度,以维持汇率稳定。

5.3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的裨益

15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呈高度向外型: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国际资本流动频繁且数额巨大。一个稳定的汇率水平极大地降低了进出口与国际投资者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进行和国际资本的大量自由流动,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香港具备实现联系汇率制度的良好经济条件:首先香港外汇资产储备持续增加,庞大的外汇储备由外汇基金持有,是香港政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其次它的经济结构灵活性高,适应力强。最后香港拥有一个完善稳健、资金充裕的银行体系,有助于应付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

5.4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

无法利用汇率水平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而通过价格和成本的调整是一个痛苦的长期过程,因此香港面对竞争对手货币大幅贬值或者出口市场经济衰退的冲击往往无能为力。

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来的香港货币当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且不谈港币利率高对香港经济的抽紧作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港币的影响也有两重性。一般说来,港币利率高有利于稳定港币。但是仔细想一想,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港币为什么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币的风险高,公众认为联系汇率有可能失守,港币与美元的利差是对港币的风险补偿。如果注重于对港币汇率的分析,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利差:假设港币与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币汇率偏高(港币贬值),即,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理解联系汇率(固定汇率)下港币利率偏高的问题——对真实浮动汇率的压力被转移到利率上去了。这样算来,港币与美元的利差越大,说明港币的汇率风险越高,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所面临的累积的贬值压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币利率一方面对港币有稳定作用(揽存港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关于港币风险累积程度的预警指标。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过大,港币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稳定港币,反而会动摇公众对港币的信心。

5.5结论

决定货币汇率的基础是其各自的购买力。由于两个不同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不可能一致,两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长期保持一个固定的汇率水平是不大可能的。目前,香港实现货币局制度的环境并无大的改变,其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依然具备。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仍将持续下去。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币地位不断提升,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息息相关,从香港的经济、政治因素以及宏观经济目标可以预计人民币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来大。

16

【参考文献】

[1]江时学. 21世纪拉美经济面临的挑战.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6期. [2]金洪飞.货币危机理论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3]宋晓平.1997年阿根廷经济进一步恢复并获得快速增长.拉丁美洲研究,1999

年第2期. [4]金洪飞.货币危机理论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5]吴子敏,刘厚俊.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现代管理科学,2003.4.

[6]牛晋芳编译.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与社会脱节.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0期.

[7]陈文鸿.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政府政策的调整.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内部资料,2006.

[8]冯邦彦,徐枫.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宏观经济效应——以中国香港和阿根廷为分析个案.暨南学报,第24卷第 2 期.

[9]江学时.阿根廷危机的教训与启示.中国改革,2002 年第10 期.

[10]沈国兵,史晋川.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可能三角及其扩展令.必世界经济,2002年第10期.

[11]张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

[12]吴国平.阿根廷危机的挑战: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中国金融,2002年第2期. [13]史妍,喻訄,崔莎.货币局制度优劣性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10(1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