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梳理(文言文和语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语文知识梳理(文言文和语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99884c336c1eb91a375dfd

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A. 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B. 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的分类

I

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1)

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

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艘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

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

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注*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

II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First. 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

主要有八种类型:

①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

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 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②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

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i.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ii. 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iii. 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③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

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 ? ?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④ 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

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1) 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2) 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3) 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⑤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

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 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 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 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⑥ 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

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 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 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⑦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

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 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 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 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⑧ 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

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 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 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 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 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⑨ 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

语。如:

?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 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⑩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

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Second. 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

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

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1) 符号法:

① 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 ② 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

③ 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 ④ 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 ⑤ 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⑥ 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 ⑦ 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 ⑧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2) 框式图解法: ① 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 ② 有联系群众的长处, ③ 但是不善于思考, ④ 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 ⑤ 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 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② 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③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注*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 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

设罢了。

2) 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注*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