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2020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9ed962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a

=3.25g×2

65161x

=y 解得:x=16.1g,y=0.2g

16.1g

2

第二次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40g+3.25g×2?0.2g×100%≈34.8% (3)设需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

80g×19.6%=1.84g/cm3×v×98% 解得:v=8.7mL 答:(1)该黄铜螺母不符合标准; (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4.8%; (3)需要98%的硫酸8.7mL。

【解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固体都是减少了3.25g,所以第一次也是减少2.6g,所以样品质量为20g+3.25g=22.6g,而第四次质量不变,所以此时硫酸过量。剩余是铜,据此计算分析该黄铜螺母是否符合标准;

(2)根据40g的稀硫酸能反应的锌的质量可计算出生成的氢气、硫酸锌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计算。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求算时注意确定求算体积还是质量。 21.【答案】(1)CuO; (2)冶炼金属;

(3)Fe+CuSO4=FeSO4+Cu;①

【解析】解;(1)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D、F均为单质,其中D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所以D是铁,B是一种氧化物,C是一种常见的酸,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水溶液呈蓝色,所以E是硫酸铜,G通电会生成A,A会与氧化物B反应生成F,所以G是水,A是氢气,B可以是氧化铜,F就是铜,氧化铜和C反应生成硫酸铜,所以C是硫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的化学式:CuO; (2)A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冶炼金属; (3)反应③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SO4=FeSO4+化学方程式为:

Cu,①是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②是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图中所涉及到的反应中,与③同属于置换反应的是①。 故答案为:(1)CuO; (2)冶炼金属;

(3)Fe+CuSO4=FeSO4+Cu;①。

根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D、F均为单质,其中D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所以D是铁,B是一种氧化物,C是一种常见的酸,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水溶液呈蓝色,所以E是硫酸铜,G通电会生成A,A会与氧化物B反应生成F,所以G是水,A是氢气,B可以是氧化铜,F就是铜,氧化铜和C反应生成硫酸铜,所以C是硫酸,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2.【答案】硫酸钠 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解析】解:(1)在碳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水分子不可能有颜色,是铜离子还是硫酸根子使溶液显蓝色,可以选用只铜离子或只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对比,故可选硫酸钠溶液或硝酸铜溶液;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17页,共20页

(3)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溶质相同,溶剂不同,说明了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 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与A对比,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故答案为: (1)硫酸钠;

(2)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溶剂种类; ②溶质的种类。

根据对比实验的正确方法和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3.【答案】3CO+Fe2O3

?高温?

??

3CO2+2Fe CH4+2O2

?点燃?

??

CO2+2H2O 2Al+3CuSO4=

Al2(SO4)3+3Cu

【解析】解:(1)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

?高温?

3CO+Fe2O3

??

3CO2+2Fe;

?点燃?

(2)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H+2O

42

??

CO2+

2H2O;

(3)铝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2Al+3CuSO4=Al2(SO4)3+3Cu。故填: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4.【答案】(1)铁架台;

(2)BE;CaCO3+2HCl=CaCl2+H2O+CO2↑;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3)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4)F;

(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KMnO4K2MnO4+MnO2+O2↑

【解析】解:(1)①是铁架台;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用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用E收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发生装置中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操作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4)若用(2)中所选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还需要的装置为F,因为氧气不和浓硫酸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5)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H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装置有酒精灯,试管口有棉花,因此适合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 (1)铁架台;

(2)BE;CaCO3+2HCl=CaCl2+H2O+CO2↑;能够控制反应的速率;

第18页,共20页

(3)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4)F;

(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KMnO4K2MnO4+MnO2+O2↑。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选择装置;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5)根据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氧气;根据氧气的性质推测现象并按正确的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装置选择的方法、气体的验满,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25.【答案】量筒 7.5 42.5 左 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 AB 100

【解析】解:(1)由图示可知,标号a仪器的名称是量筒。 (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50g×15%=7.5g,50g?需要氯化钠:水:7.5g=42.5g。

(3)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 (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

(5)A.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称取食盐的质量偏少,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 (6)设需要水的质量是x

50g×15%=(50g+x)×5% 解得:x=100g

(1)量筒;(2)7.5g,42.5g;(3)左;(4)搅拌,(5)AB;(6)100。 故答为:加快溶解的速率。

(1)根据常用仪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分析回答。 (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 (3)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分析回答; (4)根据玻璃棒的作用分析回答。

(5)根据操作的过程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判断。 (6)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计算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6.【答案】检查装置气密性 Na2CO3+2HCl=2NaCl+H2O+CO2↑ 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 ⑧

【解析】解:(1)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Na2CO3+2HCl=2NaCl+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H2O+CO2↑;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当具支试管中的氧气被排净后,会从支管进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具支试管中氧气已经排尽;故填: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

(4)白磷具有可燃性,在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时,白磷即可发生燃烧,即步骤⑦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步骤⑧又与氧气接触立刻发生了燃烧;故填: ⑧。(1)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第19页,共20页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第20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