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构造地质实验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金山镇构造地质实验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bb81fa00722192e4436f632

目录

引言 ..................................................... 2 地层 ..................................................... 2 构造 ..................................................... 3 1.断层 ............................................. 3 2.褶皱 ............................................. 4 3.断层与褶皱间关系 ..................... 5 岩浆岩 ................................................. 6 构造发展史 ......................................... 6

引言

本次实习所用地质图为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为:孤峰、奇峰、雨峰。最高点为渚岭约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约800m,地势较为平缓。河流支流自西部、东北部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村镇分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较分散。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并且有岩浆岩体的侵入。

本次实习目的有二。其一: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地质图的能力。其二:学习编制、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本次实习完成了《金山镇地区AB剖面地质剖面图》、《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的编制,和《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的编写。

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下三叠统(T1)、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和新近系(N)地层。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地层(E)、白垩系地层(K)、三叠系地层(T)、二叠系地层(P)、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断层带区域,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在其余地区。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海—浅海沉积,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下石炭统砂岩、沙砾岩,为滨海沉积,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海—浅海沉积,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3:上石炭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沿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1:下二叠统砂岩,为滨海—浅海沉积,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北部,

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呈一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T2: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沿桑园—三岔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地层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K1: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者湖相沉积,呈一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地T2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2: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海—浅海或者湖相沉积,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范围增大,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E:古近系砾岩和砂岩,为河流沉积相,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下伏地层K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

构造

金山镇地区主要为褶皱断层构造地形,发育褶皱与断层。主要褶皱(f1~f6):背斜、向斜;主要断层(F1—F11):逆冲断层、正断层。在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1)发育两组走滑断层(F3、F4)。褶皱轴线走向与逆冲断层带及正断层带走向基本一致,走向都为北东。两条同性质逆冲断层(F1,F2)构成叠瓦式逆冲断层系。在图中的东南角有由伸展构造形成的一系列正断层组成的堑垒系。图中雨峰和奇峰处发育右行(F3)和左行 (F4)走滑断层,但是不能判定其是否为同期断层;同样在王家庄和金山镇附近也发育相同的右行(F5)和左行(F6)走滑断层。金山镇地区褶皱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1. 断层

金山镇地区共发育正断层5个,逆断层2个,走滑断层4个。

a..雨峰—奇峰逆冲断层(F1)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西部,通过雨峰、奇峰,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断层面产状约为320°∠25°。上盘出露地层为C1、C2,产状约为325°∠50°;下盘出露地层为C2、P1、P2,产状约为315°∠40°。上盘有背斜及向斜,有地层重复;下盘从C1—P2,无地层缺失和重复。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断面倾角约25°,为逆冲断层。该断层在中部被两

个平移断层错开,止于K2地层,形成于P2—K2。

b.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F2)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通过桑园、五里河附近。断面产状约为315°∠20°。上盘出露地层为C1,C2,C3和P1,产状约为310°∠45°;下盘出露地层为C3、P1、P2、T2,产状约为310°∠40°。上盘有一倒转背斜及飞来峰,无地层重复及缺失;下盘有一倒转向斜,及两个构造窗。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推覆距离为3.2千米。该断层为逆冲断层,穿过花岗岩,形成于花岗岩侵入之后K2之前。

c.奇峰走滑断层和雨峰走滑断层(F3,F4)

这两个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中西部,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雨峰—奇峰走向断层F1,北部王庄斜歪向斜(f2)和奇峰-雨峰背斜(f3),和出露地表的C1与C2,P1与C3的地质界线。其中F3为右行走滑断层,F4为左行走滑断层。该断层形成于雨峰—奇峰断层F1之后。

d.王家庄走滑断层(F5)和金山镇走滑断层(F6)

这两个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东南部河流流域,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出露地表的P1和C3的地层界线。王家庄走滑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金山镇走滑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这二个断层形成的时期均晚于P1。

e.河北村正断层系(F7~F11)

这一系列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东南角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出露地表的D2、D3、C1间的地质界线和河北村背斜(I型褶皱)。这些断层均为正断层,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这些断层成时期均晚于C1。

2.褶皱

金山镇中西部及东南部共有东北—西南走向的背斜4个,向斜2个。 a.王庄斜歪背斜(f1)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西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C1地层,两翼为C2地层,为背斜。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30°∠45°,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40°∠7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65°,属斜歪水平褶皱(IV型褶皱)。该背斜形成于K1之前。

b.王庄斜歪向斜(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