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东源县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157b69915f804d2a16c11c

曹、斟、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周时,有妘姓子孙匡正被封在罗水畔的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其子孙遂以国名“罗”为氏。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姓人便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今湖南长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罗姓族人大举南迁,至今江西、广东、福建等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史称罗氏正宗。此支罗氏,至今已传承2700多年。另外,罗氏也有源自赐姓、改姓或少数民族固有姓氏者。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祝融后裔一百零一世孙罗珠(字怀汉,号灵知)出任江西九江太守,为豫章罗氏鼻祖。其后裔罗法广于明成化十九年,从福建汀州府连城亨子堡迁入今东源县上莞镇冼川开基。今船塘镇侠罗坑、漳溪乡嶂下罗氏人口均属罗法广长子罗法全后裔。罗珠裔孙罗洪德、罗昭远后裔繁衍于今东源县叶潭、黄村、柳城、灯塔等镇。罗氏郡望:豫章郡、长沙郡。堂号:豫章堂、尊尧堂。

钟氏

钟氏为商微子之后,武王灭商后封于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灭宋而分其地。子孙避迁于颍川,因其先曾食采钟邑,遂以钟为姓,后世以“颍川”为堂号。

隋朝末年钟简由颍川迁金陵,唐中宗时其子绍京功封越国公,卜居江西南康。绍京子贤为福建督大将军,定居于汀州鄞江白虎村。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钟瑞龄兄弟五人随父由闽入粤,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开基。瑞龄兄弟中排行第五,长兄提龄迁居兴宁岗背,次兄遐龄迁今紫金南岭,三兄祯龄迁惠州,四兄祥龄迁龙川。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因五华县韩江两岸遭洪水灾害,钟风振兄弟数人由五华迁居今东源县黄村开基。

萧(肖)氏

谱载:萧氏本商微子启之后裔。周成王时,大心在萧邑(今安徽萧县)为大夫,子孙以邑为氏,是为萧氏。

萧氏世居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五代时三十七世萧觉事楚王马殷,马殷死后,萧觉和三子迁居江西泰和旱禾渡。兴宁、河源、紫金萧氏均为萧觉之后。四十八世萧仲成(千八郎)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江西迁广东兴宁为太始祖。四十九世萧彦良子郁、灏、旺兄弟三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兴宁陈唐迁居原河源县南湖青溪洞,后裔称萧彦良为河源南湖开基祖。长

子萧郁后裔分居今东源县灯塔镇、顺天镇枫木等处。次子萧灏之后裔分居源城区上廓萧屋,今东源县灯塔、高坑等地。1958年,因新丰江水电站建设,南湖萧氏大部分移民外地,有一部分移居县内乡镇,主要分布于今东源回龙、蓝口、双江、灯塔、顺天、柳城等镇。萧氏郡望:兰陵郡。兰陵是萧氏开姓始祖萧大心的出生地,后裔世居兰陵,封萧国在兰陵,故以“兰陵”为郡望。

今东源县肖姓人口,原属萧姓,由于“文革”期间推行二次文字简化,“萧”被写作“肖”。

徐氏

传说上古时,舜帝的贤臣伯益有两个儿子,长子称若木,受封于徐国(今江苏徐州及安徽泗县一带),夏、商、周世为诸侯。到周穆王时,徐国的国君为偃王,他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就是徐氏。奉徐偃王为徐氏始祖。

秦汉之际,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已有徐姓人生活。魏晋时徐姓开始大举南迁。元时,有徐姓自今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明嘉靖年间,徐梧峰由东海高平(今山西省)徙居河源,初居源城区东埔学前坝,旋迁城镇上廓徐氏老屋。从梧峰算起,徐氏子孙已繁衍到第十七代。东源县徐氏人口分布在仙塘等镇。

郭氏

《郭氏族谱》载:周武王封虢叔为虢侯(今河南陕县东南),虢与郭音同,其后代以郭为姓氏。

春秋战国时,郭氏已播迁于今山东、河北。汉代,郭姓人以今山西太原为发展繁衍的中心。魏晋南北朝时,郭姓人大举南迁,散居今浙江、江苏。隋唐时,郭姓成为今山西、山东的大姓,同时亦有郭姓人迁居今浙江、江苏、湖北、福建等地。宋元时,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朝时,郭本嵩由江西赣州安远阳嘉里迁居广东惠州龙川县崧山阁。其后裔郭厥俊又由崧山阁迁河源曾田约(今东源县曾田镇)寺前开基,后裔分居曾田等镇。郭氏郡望——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战国时置郡。堂号:尊贤堂、汾阳堂等。

顾氏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胎生下6个儿子,长子樊继父为帝。樊的子孙中,有一支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夏时一直为诸侯。成汤灭夏,顾国同时被灭,其子孙逃往各地,以原国为姓,就是顾氏。

唐以后,顾姓人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顾姓人分迁于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至明中叶分迁于今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顾隆溪原居福建省兴化府,明代时任广东省河源县义合驿丞,再任登仕郎、修职郎,官满落基谆乡齐坑村即今东源蓝口镇安居乐业。后裔分居东源县叶潭、蓝口、义合镇等地。顾氏郡堂: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市)、武陵郡(今湖南溆浦县南)。

诸氏

诸姓来源有两支。周王朝时,东南福建、广东一带有个闽粤国,国王称驺无诸。闽粤国君后代就以驺无诸的名为姓,即为诸氏,奉驺无诸为诸姓始祖。

另外,五代时期,周有个大臣称诸葛十朋,当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他逃到浙江会稽隐居起来,改复姓诸葛为单姓诸。故会稽诸氏,均为这一支诸氏。

时朝初年,诸履斋,号渭庵,任广东惠州府儒学教授,子诸成官置河源县衙,任官7个月而终。洪武年间,其家眷迁今紫金县九龙岗居住。诸明宝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迁入康禾约(今东源县康禾镇)墩头店开基,后子孙分居田心、新社、陈坑等村立业。东源县诸氏人口主要聚居在康禾镇。

黄氏

黄氏始祖惠莲出于江夏郡(今湖北江夏县),后分派福建及浙江余华县。这一支后来发展为家族中影响最大、分布最广的一支,故又称“江夏”为黄氏发祥地。以后黄氏后裔以“江夏”为统一郡望,流传下来。传到一百四十世黄裳,居福建邵武禾坪堪头,后子孙分散华南各处。黄裳之后裔黄井(黄峭山第十七子,字惟扬)原住江西南丰龙井头,官授广东潮州太守,遂落居潮州水南坝五马坊。后世称黄井为闽、粤、赣黄氏太始祖。

一百六十五世黄明德官授福建岩县知县,随任迁福建。宋末国乱弃官避居今东源上莞神公寨开基,为今东源黄氏开基祖。其三世孙季发迁今东源县柳城南坝,四世孙顺和、顺兴再迁蔡庄(现东源县双江)桥头。东源县黄氏人口分居叶潭、柳城、黄村、双江、仙塘、灯塔等镇。

曹氏

据谱载:古时叔振峰封于曹(今山东菏泽市),后世遂以国为姓。

山东是曹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源头。秦汉时间,今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成为曹姓人的主要聚居点。魏晋南北朝之际,曹姓人开始南迁。隋唐时期,曹姓人迁入今福建、广西等地。传至曹福国,居闽南剑州县新昌乡威义里。曹福国之长孙曹岱历任海丰、增城、龙川县令,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曹岱离官居河源,后定居于此,为曹氏河源始祖。后裔分居今东源县柳城、回龙等镇。曹氏堂号:谯国堂。

曾氏

曾氏源出姒姓,夏禹帝五世孙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县西北)。春秋时鄫为莒所灭,世子巫逃奔到鲁,去鄫邑边以曾为姓,为曾氏之始。

曾氏发源于鲁西南,巫之玄孙曾参定居于山东嘉祥武城。公元前8年,十五世曾据率家族南迁江西庐陵吉阳(今永丰)。五十一世曾惇东迁福建宁化石壁葛藤窝。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十三世惇之孙佑为避战乱,由福建宁化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县)。元朝初年,五十四世曾广新定居兴宁北厢龙归洞之径口,为兴宁开基祖之一。明洪武末年,曾广新第九子良甫携长子曾文恭和三子曾文信兄弟俩迁居原河源县黄田约黄田肚(今东源黄田镇良田村)落居,后裔分迁今黄田镇、蓝口镇、康禾镇,久社(今属义合镇),义合镇以及源城区、东埔镇等地;曾良甫五子文惠迁叶潭儒畲、蓝口秀水;七子文聪迁回龙,后因1958年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迁到东埔黄子洞(今属河源市区)、仙塘镇东方红村;曾广新长子寿甫迁黄子陂;二子曾成甫迁蓝口上大围,回龙甘蔗围,后新丰江水电站建设迁埔前、东埔、博罗小金口、长宁;三子曾庆甫迁仙塘古云、义合水角;四子曾庚甫迁曾田镇石湖;七子曾德甫后裔迁船塘镇石陂头、流石,上莞镇、黄田镇南龙村、仙塘镇赤径;三十四世曾珪后裔先后迁入灯塔镇等地。东源县曾氏人口主要分布在黄田、蓝口、康禾、曾田、船塘、叶潭、回龙、仙塘、义合、上莞、灯塔、漳溪、柳城等镇。以“三省”为堂号,源出曾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语。

彭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尊彭祖为彭姓始祖。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其时,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瀛州(今河北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