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1c4af9910ef12d2af9e7a3

教学单元 章 节 名 称 授 课 方 式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方 法 第九单元 时 间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教学 时数 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经济增长模型演变、经济周期的类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并了解相关政策。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关经济模型,并能够运用模型解释实际。 案例教学与课堂讲述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简单而言,就是经济总产量或者人均产量的增加,表示为Gt=(Yt-Yt-1)/ Yt-1(总产量),或者gt=(yt-yt-1)/yt-1。经济增长的源泉借助于生产函数的概念,设经济社会的总量生产函数由下式表示,Yt=AtF(Nt, Kt),关于时间变量求全倒数,结果得到产出增长率=(劳动力份额*劳动力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技术教 学 内 容 进步增长率,其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1、假定 (1)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储蓄与收入的比率不变;(2)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不能相互替代,其中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率不变;(3)劳动力按不变的、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速度n增长;(4)规模报酬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 2、基本模型 (1)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某种比率s,S=sY;(2)投资(I)为资本存量K的增加额,I=?K,因为Y/K=?Y/?K=v,所以?K=v*?Y;(3)因为I=S,所以sY=v?Y,两边同时除以v,Y,则得到gw=s/v。如果考虑到资 1

本折旧率?和人口自然增长n,则有人均收入g=s/v-?-n。 3、模型的含义、评价及修正 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看,哈罗德-多马模型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如果不考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来自劳动人口的增长。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因为,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书也是既定的。这样产量的增长就不可能超过劳动力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不能大于自然增长率。但如果增长率达不到自然增长率,就将出现失业。考虑到资本供求和劳动力增长两方面的因素,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必然有g=gw=gn(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评价:(1)根据这一理论,在一个社会的经济中必须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越多,增长就越快。(2)由于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劳动力增长率这三个因素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决定,因此在现实中没有任何机制确保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即使出于偶然原因,二者相等,使经济处于均衡增长的路径,但一旦出现扰动,有保证的增长率就会越来越偏离自然增长率。换言之,即使存在均衡增长路径,但该路径也是不稳定的。(3)储蓄率的内生性与人口增长的内生性,无法从模型中体现出来:随着收入的改变,方程中的储蓄率应该有所改变。这导致一个国家的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由储蓄率随收入变化的趋势来反映。 *三、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代表性理论是索洛-斯旺模型。其中索洛模型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是在哈罗德-多马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二个要素劳动和第三个独立的变量技术引入增长方程开拓而成。 1、假定 (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其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基本模型 (1)基本思路:在暂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Y=F(K,L),由假定(3),对上述生产函数有?Y=F(?K,?L),对任何正数?都成立,特别地,今取?=1/L,则有人均量生产函数Y/L=F(K/L,1),即y=f(k),其中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拥有资本量。随着每个工人拥有的资本量的上升,即k的增加,每个工人的产量也增加,但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人均产量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

2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资本存量的变化有两个原因:投资增加了资本存量,折旧减少了资本存量,用公式表示为?k=i-?k=sf(k)-?k,当?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资本的稳态水平,也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3)稳态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 (4)储蓄率的增加。从短期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了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增加;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逐渐降低,最终又回落到人口增长的水平。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用更专业的话说,就是储蓄率的增加只有水平效应,绝没有增长效应。 (5)技术进步(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Y=F(K,AL),令k=K/AL(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人均资本量),y=Y/AL(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产量)。新古典增长理论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即假定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来增长,则有?k=sf(k)-(?+n+g)k,技术进步的引入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我们关于稳态的分析。 3、评价 (1)该理论没有讨论技术进步的来源及成本问题;(2)它只描述了技术进步的第一种形态,即生产率的提高;(3)该类模型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增长事实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该类理论认为各国的经济增长将趋于一致,而事实是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4)该类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的,经济的自发运行使经济最终处于最优增长路径上,经济政策不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四、新增长理论(内生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理论在解释长期经济增长源泉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对传统理论的普遍不满。在缺乏外部震荡或技术变化的情况下,所有的经济都将汇集于零增长。运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不能阐明技术进步的决定;其次,这一理论难以解释拥有相同技术的不同国家间增长的巨大差异。 1、新增长模型的早期研究 内生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继承和批判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开创性的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阿罗的“干中学”模型和宇泽弘文模型。 2、新增长模型的第一个阶段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与卢卡斯等人在对新古典增长

3

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增长理论。所谓新增长理论,是指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而展开的研究成果的总称。第一阶段的新增长理论,以罗默和卢卡斯的模型为代表。 3、新增长模型的第二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新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繁荣发展时期,具有如下特点:(1)分工被认为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观点继承了斯密和阿林?杨等经济学家的思想。在具体的模型表述上,分工经济具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专业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其中多样化经济指分工所带来的新行业的出现和生产迂回度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产品品种的增加;专业化经济指工人由于专业化于某一项具体的工作,而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分工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均直接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2)分工范畴的引入,带来了新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表现形式探讨的突破,更着重探讨了产品质量改进和产品品种增加这两种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这一时期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细分为三种类型:产品品种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改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在模型的构建上,垄断竞争框架成为大多数模型的首选。 4、评价 内生增长模型与新古典模型在结构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在作为模型基础的假设和得出的结论方面则被认为存在差异。最为明显的理论区别源于3个因素:内生增长模型抛弃了新古典关于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允许总产出的规模收益增长,以及更为注重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决定上外部化的作用。简单模型:Y=AK,其中A是想要表示的影响技术的任何要素,K是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1、经济周期的含义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2、经济周期的特征 一个完整的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其中衰退阶段、扩张阶段为两个主要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