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21c801763231126edb11fd

第四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

A.道德 B.品德 C.移情 D.情感

2、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 ),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道德信念 D.道德观念 3、(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幼儿期

4、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 )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5、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6、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7、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 A.自然情感 B.高级情感 C.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8、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 A.定势 B.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移情 第四章练习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A 8、C 第四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 A. 移情功能 B. 评价反应功能 C. 调控,维系功能 D. 动力导向功能 E. 人格塑造功能 2、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3、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

A. 动力导向性 B. 冲动性 C.社会性 D. 理智性 E. 偏激性

4、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 A.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 B.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 C. 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 D.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E.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

三、判断题

1、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 ) 3、道德情感只是具有移情功能。并不具备评价反应功能。 ( ) 4、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 ) 5、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 ) 6、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 ( )

7、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性含义,已经能够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 )

8、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 ( ) 第四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BDE 3、BDE 4、ABE (三)判断题

1、√2、×3、×4、√5、√6、×7、×8、√ 五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受一定道德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行为,称为( )。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攻击行为 D.问题行为

2、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这被称为( )。

A.道德行为 B.积极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爱心行为 3、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 )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4、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5、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 )”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6、( )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A.道德信念 B.利他行为 C.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习惯

7、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 A.不协调性 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 D.主观性和可变性

8、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 )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 矛盾 D.两极性 第五章练习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A 6、D 7、B 8、C

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这表明高中生具有了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第五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青少年言行一致的类型包括( )。

A. 意志力不强而引起的言行不一;B. 有良好的道德动机,道德言论与道德行为统一; C. 由不良道德认识或情感引起的言行不一;D. 私下的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一致; E. 错误的道德认识引起的言行一致。

2、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着手:( )

A. 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B.增加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 C.加强思想政治教育;D. 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 E. 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

3、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内部因素有( )

A.人格类型;B.智力水平;C.学习能力;D.受教育水平;E.道德认知水平。 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B.增加奖励、惩罚的力度;C.道德动机的激发 D.道德行为效能感的提高;E.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

A.社会风气;B.经济状况;C.同伴集体的影响;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E.家庭环境。 6、提高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具体做法有( )

A.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B.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C.为学生提供榜样。D.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惩罚。 E.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归因。

7、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 )

A.提高道德认识B.模仿与重复C.有意的练习D.根除不良习惯E. 自我归因训练 三、判断题

1、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 2、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 ( )

3、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 )

4、我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从研究资料来看,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水平上。 ( )

5、道德态度的养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 ( ) 6、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 ( ) 第五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2、ABCD 2、ADE 3、BD 4、CDE 5、ACE 6、ACDE 7、BCD (三)判断题 1、×2、×3、√4、×5、×6、√ 第六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以下选项中,( )是影响幼儿友谊的因素。

A.共同的活动及所有物B.共同的兴趣C.强调朋友的品质D.个体的相似性

2、在少年早期,儿童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要多,特别是和有亲密朋友关系的伙伴,我们称之为“( )”。 A. 集团 B. 群体 C.团伙 D.小团体

3、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来说,同伴关系主要可分为两种,同伴群体关系和( )。

A.朋友关系 B.玩伴关系 C.学习关系 D.友谊

4、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 )。 A.玩伴型 B.依恋型 C. 疏远型 D.反抗型

5、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6、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 )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7、同伴关系是( )产生的必要条件

A.道德观念 B.道德信念 C.他律道德 D. 自律道德

8、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 )的阶段, A.中间律 B.过渡律 C.社会律 D.教育律

9、儿童青少年的( )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A.价值取向 B.人格特点 C.学习态度 D.移情能力 10、能够识别他人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能力,称为( )。 A.移情能力 B.社会观点采择 C.角色采择 D.共情能力 一) 单项选择题

1、 B 2、A 3、D 4、C 5、A 6、B 7、D 8、C 9、A 10、B 第六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儿童的自发群体可分为( )等几类。

A.亲社会团体B.非社会团体C.有组织的团体D.反社会团体E.自由团体

2、同伴关系的特点包括( )。

A.互利互惠B.交往的平等性C.交往的自愿性D.同伴交往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吸引力强 E.有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3、下列( )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 社会技能B. 外表C. 性别D. 年龄E. 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 4、同伴群体的特点有( )。

A.同伴成员互利互惠、互通有无;B.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C.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D.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E.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5、良好的同伴关系的作用有( )

A.有助于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B.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

C.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D.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E.能促进儿童的言行一致。

三、判断题

1、社会观点采择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 ( )

2、同伴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欢和依恋的关系。( )

3、在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 )

4、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容易被同伴所接受,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不太容易被同伴所接受。 ( )

5、儿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悦纳与他被同伴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