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2f95e94afe04a1b071de6c

[参考答案要点:]

(1)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9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 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 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1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 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 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 可知性 B. 客观性 C. 偶然性 D. 随机性 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

10

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 13. A 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 23.C 24.D]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6.新事物是 ( )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

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11

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1.AC 2.BD 3.ABC 4. ABCD 5. ABC 6.BC 7.ABCD 8.AB 9.ABCD 10. ABCD 11. ABCD]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

1.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1)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由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