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6017101711cc7931b716da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首先非常感谢教委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提高了这次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颇深。从中学到了许多自身欠缺的东西,对于刘老师的这节课我作出如下评课: 一、教中求变,加深印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刘老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至五段,重点分析后四件事情,由鲁迅先生生前的这四件事推出第一段中为何鲁迅先生在去世后如此受到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刘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文中多音字“挨、扎”二字读音的强调,对文中“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照应其开篇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加深学生对导入部分的更深一步理解。 三、三维目标,同步推进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仅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兼顾能力训练。比如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结合

周围听课老师的着装理解“饱经风霜”;比如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重点字词去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去感受课文,学习课文。 四、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在这节课的前半部分,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课文在格式方面的区别,引出课文共分为五部分,再让学生粗略总结这五部分的基本内容,刘老师的亮点表现在她并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知识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自己概括小标题,自己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

五、重视阅读,启发思考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刘老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部分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大声的朗读,而且并不规定阅读的具体内容,而是从学生的自我兴趣出发,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段落,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启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两点不足,也是自己经常犯的错误。首先是时间安排不均匀,上课节奏没有掌握好,刘老师在这节课中,由于前半部分耗时太久,导致最后一部分并没有讲完,影响了这节课的质量。其次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考虑欠充分。比如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时,学生无所适从,回答效果并不是太好。

以上就是我针对刘子红老师的这节语文课的评课,总体感觉刘老

师的课还是十分精彩的,让我学到了有许多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我必定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向优秀教师们看起,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争取使自己更加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