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二版戴灼华版复习重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遗传学第二版戴灼华版复习重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6784e8ad51f01dc281f136

遗传学复习重点

※绪论

●性状(trait):可观察到或检测到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或行为特征。 ●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生物性状世代传递的现象--子代与亲代相似。(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己,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差异的现象 --子代与亲代不完全相同。

●遗传学经典定义: 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与机制的一门科学。现代定义: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由于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第二章 mendel定律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纯合的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型。 ●杂合的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或称杂合体(heterozygote):成对的基因不同。

●表现型(phenotype):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测交法: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杂交。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镶嵌显性: (mosaic 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 呈一定的定位作用.

●性影响显性(Sex-influenced dominance):杂合体中等位基因在两种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显性作用.

●表型模写: (Phenocopy)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正好与某些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相似的现象。

●一 基因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互补作用 互补和累加类型 累加作用 重叠作用

相互抑制类型 显性上位

隐性上位

抑制作用

互补作用 (Complementary effect)两对基因在显性纯合或杂合时共同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表现型比值为9:7)

●返祖现象:(Atavism)几代以后再次出现某些祖先的特征的现象。

●累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分别表现出两种相似的性状。(表现型比值为9:6:1)

●重叠作用 (duplicate effect)不同对的基因对表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并且具有重叠作用。(15:1)

●上位作用:( epistasis)不同对基因间的抑制或掩盖作用.

●显性上位 (dominanPepistasis) 一对基因中的显性基因阻碍了其它对基因的作用.(表现型比值为12:3:1)

●隐性上位 (recessive epistasis)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阻碍作用. (表现型比值为9:3:4)

●抑制作用( inhibition)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抑制基因本身不控制性状的表现. (表现型比值为13:3)

●多因一效 (multigene effect)某一性状的发育受许多基因控制的现象 ●主基因(major gene): 对某一性状的发育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基因. ●一因多效( pleiotropism)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的现象 ●致死基因 (lethal gene)对个体有致死作用的基因.

●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是: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符合分离规律),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决定目标性状的等位基因(2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和行动而进行分离和组合,从而出现杂种后代的特定分离比例。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原本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形状,在F2中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重组率(percentage of recombination) 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其重组率总是小于50%。)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始终不分开的现象。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不完全连锁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也产生重组型配子。

●重组型的配子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重组率总是少于50%?

1. 交换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相靠近的非姊妹染色体之间,而另外两条不交换。2. 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内,→重组配子 1/2重组,1/2亲型配子。3. 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非重组配子。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50%。

●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 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1.测交法 即用F1与隐性纯合体交配,然后将重新组合的植株数除以总数即得。 2.自交法 用于去雄较困难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花生、豌豆等。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步骤:①求F2代纯合隐性个体的百分率②以上百分率开方即得隐性配子的百分率③含两个显性基因配子的百分率等于隐性配子的百分率④100%-2×隐性配子的百分率得重组配子百分率,即得交换值=100%-2a

●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 交换值越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越少。反之,则连锁强度越小,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越多。 ●交换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的相对距离,这种相对距离称为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距离越远; 反之则越小. 用交,是去掉换值表示的基因距离称为遗传距离。遗传距离的单位是厘摩尔根(cM)

百分率符号的交换值绝对值。

●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臵。确定基因的位臵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 基因定位的方法

○两点测验 基本步骤(方法)是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臵。

○三点测验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臵。(可达到二个目的:纠正两点测验的缺点,使估算的交换值更加准确;二是通过一次试验同时确定三对连锁基因的位臵。) 双交换与亲本相比:两边不变中间变或两边变中间不变!

● 干扰:即一个单交换发生后, 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 ● 符合系数:是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的比值,用来表示受到干扰的程度。(用C表示,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当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没有干扰;当=0时,发生完全干扰。) ● 符合系数C=1-I (I为干扰系数) ●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 连锁遗传图: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标志出来,就能形成(绘)连锁遗传图。(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 性连锁: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也称之为伴性遗传(Sex linked inheritance)。

● 剂量补偿效应 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 在XY性别决定机制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 杂合体雌性的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mosaic):某些细胞中来自父方的

基因表达,某些细胞中来自母方的基因表达。两类细胞随机的镶嵌存在。(玳瑁猫,黄黑相间,雌猫)

● 交叉遗传(criss-cross inheritance):子代与其亲代在性别和性状出现相反表现的现象,称为交叉遗传。

●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tance)。这种遗传是指某些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

● 从性遗传(sex-cortrlled inheritana)或称性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它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于♀ ♂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第四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如红花、白花。 ●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区别质量性状1.变异非连续性F1 显性F2 相对性状分离2. 对环境不敏感的效应3. 控制性状基因少,效应明显的基因及存在显隐性效应4. 研究方法群体小, 世代数少用分组描述数量性状连续性连续性(中亲值或有偏向)连续性(正态分布)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产生变异微效多基因控制作用相等,累加群体大, 世代数多采用统计方法

● 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是不遗传。 ● 微效多基因(Polygene)或微效基因(minorgene)这是专门用来表述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相区别。

● 修饰基因(modifying factors)是指有一些性状虽然是受一对或少数n对主基因控制,但另外还有一组效果微小的基因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这类微效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修饰基因。

● 超亲遗传:杂种后代在某个(些)性状的度量值超过双亲。 ● 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