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相关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环境与资源相关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7035c60b1c59eef9c7b406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现状,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及

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问题;对策

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1],日益突出的生活垃圾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威胁。目前农村最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垃圾处理设施更是匮乏,并且未引起政府与社会足够重视,每年约有1.2亿t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垃圾大量侵占农村土地,滋生老鼠蚊蝇,造成病原体蔓延。垃圾渗滤液伴随雨水淋洗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饮用水安全。

1农村生活垃圾现状

1.1农村生活垃圾特点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习惯、能源结构、季节、环境因素等有所变化。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垃圾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偏低,垃圾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生产垃圾、工业垃圾相比,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最为严重。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大体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电池、油漆等危险品不容忽视,所幸产量较小,垃圾处理的困难度和危险度不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都促使加快这些趋势的发展。

1.2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农村生活垃圾组成的影响因素有: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约为1.8亿t[2],姚伟,曲晓光等于2006~2007年开展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变化趋势是:东部地区为0.96kg,中部0.88kg,西部0.77kg,东北0.81kg,平均为0.86kg[3]。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物和无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地区,垃圾排放量普遍较高;夏季有机垃圾量比其它季节多,北方冬季煤渣量增加。因能源结构及生活习惯不同,北方农村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为主,南方以厨余有机垃圾为主。经济发达农村及城市金属、纸类、玻璃等可回收垃圾组成较多,农村生活垃圾灰土砖瓦成分较城市多。

2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少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垃圾没有得到分类收集和统一处理。

目前大多贫穷农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主要是简单转移填埋,临时堆放焚烧和随意倾倒。部分村镇有定点收集池或坑,然而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简易,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2.2垃圾基本处理方式难以妥善应用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水平不高,边远农村利用自然沟壑或自然塌陷区来简单填埋生活垃圾,仅使得分散污染转移成集中污染。我国生活垃圾的焚烧、堆肥处理方式各占比例仅14%左右[3]。多数农村难以承担焚烧处理的巨大运营成本,并易造成二口恶口英、苯并芘等烟气的二次污染。在农村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堆肥垃圾前期分选成本高、周期长、肥效不稳定,成品化肥易购且方便使用,造成农民对堆肥积极性不高。农村废品分类收集重视程度不够,回收再利用率低。大多废品回收人员尚处于自发状态,在经济因素的驱动下,拒绝收购塑料袋等回收利润低处理难度大的物质,造成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

2.3垃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对农村垃圾处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环卫系统没有向农村延伸[4]。治理农村生活垃圾耗费精力、财力巨大,效益实现周期长且不显著,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垃圾治理投入和管理的重要性。村镇垃圾处置设施匮乏,环境卫生经费不足,仅仅有6%的村庄有垃圾清理资金[8],普遍村庄都没有其它环境类型的环境投资。

2.4垃圾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公共服务,采取的是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乡村环境卫生体系相对薄弱,农村大都没有分管环保科室,部份乡镇有环保科,县级环保局基本都设立[5]。村级执行情况较差,没有明确的管理法规,部分地区仅提到垃圾集中堆放的规定等。地区之间存在各自为政、整体运作不协调现象。

2.5现行垃圾管理可行性差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仍主要采用末端治理型,前端分类远远没有到位。前端分类收集末端集中处理型往往因为政策、资金不到位或村民环境意识薄弱等原因不能落实。部分地区试行了‘“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环卫管理体系。此管理模式适用于城镇,可在处理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生活垃圾上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浪费了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废品,掩蔽了农村自行消纳生活垃圾的优点。其次,兴建转运站、购进清运设备、运输费用等耗资巨大,运输过程中还易产生二次污染。最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经自顾不暇了,如若再将农村生活垃圾运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环卫系统增加压力。

3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的垃圾成分及经济状况,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以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减量化、资源化作为重心,无害化为基础,将避免产生垃圾放在首位,其次是能源回收和废品循环利用,最后才是垃圾的末端处理。

3.1加强科技进步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强新工艺,如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蚯蚓堆肥法、垃圾衍生燃料法、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的研究。加强垃圾填埋及焚烧的预处理,通过分选、破碎、压实等手段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容积。完善填埋、焚烧、堆肥3种基本垃圾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推出各种垃圾综合处理方案的系统规划决策模式或模型。

3.2建立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系统

垃圾管理需要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在垃圾形成之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从源头到末端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改进产品或包装的制造工艺,力求减少材料用量、毒性和一次性产品生产,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倡导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

垃圾源头分类,可以通过垃圾产生者的分散劳动提高垃圾资源的纯度和价值,减少了垃圾成分过于复杂造成的处置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建设部颁布的《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102-2004),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6个类别。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可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可回收垃圾,无机垃圾,可堆肥有机垃圾,有害垃圾4类。对于近期暂无能力实现源头分类收集的村镇,可以在源头混合投放,由环卫人员统一收集后于村垃圾房内进行分拣。

4.3因地制宜寻求消纳垃圾最佳方式

根据垃圾不同性质和各地区自然、社会特征,参考经济、技术、制度可行性,选择垃圾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规划适合当地生活垃圾处置的最佳方案。例如刘永德等对太湖地区农村情况及处理技术方面做调查后指出,填埋和焚烧不是当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适宜方式[6]。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传统农村生活规律下的垃圾就地分拣、利用、消纳,最终可达到垃圾的“零排放”。今日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依然重要,“十一五”规划把沼气作为重点来推广,现在农业部每年的沼气补助费就达10亿元[7]。当农户资金、土地资本和垃圾产量充足时,可建造沼气池;当农户条件有限时,也可以采用户用堆肥池。农村兴办的化肥厂可采用腐熟堆肥深加工为复合肥的方式,提高堆肥销售率并提供销售赢利途径。

4.4建立农村环卫管理体系

完善乡村地区环境卫生的行政管理构架,明确其主要管理职能。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纳入所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垃圾收集处理收费制度,实现环境卫生设施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发展。

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条例,建符合农村实情的垃圾处理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规范生活垃圾各处理技术标准。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另外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和技术扶持,协助农村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垃圾产业化经营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资金是基础,各级政府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逐步规范村、乡、市(县)三级投入和补助标准,做到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专款专用。

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构建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体系。选择市场主体从事垃圾处理处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专业公司运营方式、“BOT”投资运作方式进行管理运作,积极推行垃圾产业化政策,把垃圾运收处理的设施建设和运行作业堆出社会。

4.6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参与制度

通过影音、报刊、讲座、展板等形式,协调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向村民宣传生活垃圾的危害及其合理处置的重要性,并使公众充分了解正确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方法。

建立公众参与垃圾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和基层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在社区、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中的自主作用。引导公众对环境卫生管理参与的积极性,支持各类环境卫生志愿者组织的活动,通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价格听证、规划公示、污染监督、权益维护等形式,实现环境卫生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

5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成分日趋复杂,而管理制度不完善、处理资金及设施匮乏,无疑加剧了生活垃圾危害的严重性。为使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不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重视,还应尽快建立适合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倡导垃圾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垃圾减量化;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生活垃圾的管理活动中来,共同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宝,周怀东,王东胜.我国农村水环境及其恶化成因[J].中国水利,2003(7):47-49.

[2] 程小文,姜立晖,孙增峰.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3] 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10-12.

[4] 耿燕礼,王道保,李素峰,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问题初探?基于石家庄地区平原农村的调查[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14(3):39-41

[5] 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6.

[6]刘永德,何品晶,邵立明,等.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与处理技术方式探讨[J].农

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6):1221-1225.

[7]郑新立.建设新农村需要制度设计[J].中国经济周刊,2005,49:11.[14]沈阳市生活垃圾环境污染的生态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沈阳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