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c8b35940b1c59eef9c7b49b

XS区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考评细则 类别 序号 考核内容 1 2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网格划分全覆盖 分值 类别 序号 考核内容 3 14 15 街道每月讲评考核 街道每季度组织各级网格1次以上交流 分值 5 3 确定网格职责,街、2 社区培训各至少1次 网络信息公示全覆盖 2 3 16 2级网格每季入户走访,4 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走访率100%、单位(门店)100% 网格人员佩戴网格标识 5 4 街道财政供养人员入网比例不低于85% 成立网格工作机构,明确1名专职人员 建立任务菜单整改机制 1 规范运行 2 17 5 基础工作 6 18 2级网格依托社会力量每月开展1次以上为居民服务活动 5 2 19 2级网格每季度组织1次3 以上民情联席会,征询网格居民、单位代表意见、建议 每月报送2篇以上网格工作信息 群众诉求处置率100% 3 7 建立网格服务管理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 定期更新网格服务管理对象信息数据库 社区建立网格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各级网格工作监督机制 3级网格城市社区每日巡查,农村社区每周不少于2次巡查,并记录民情日记 2级网格城市社区每周点评不少于3次,农村社区每周点评不少于2次 1级网格每周小结 2 20 8 2 21 工作成效 22 15 9 2 群众诉求处置满意率75% 15 10 2 23 对网格化模式知晓率80% 8 11 8 群众评价 8 24 对网格化工作满意率75% 8 规范运行 12 25 网格人员工作作风满意率80% 4 13 6 来源:XS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16

(二)网格管理权限模糊

1、多项职能交叉。易出现政府干预性管理。因为目前基层社区网格化仍受上级政府管理,也有基层政府主导推动,其干预性管理现象很容易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网格化工作中的“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即是地方政府为某项工作能够按期按目标的完成,根据工作内容,将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与对接的下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考核对象按清单、按时间如期完成各项指标,政府对其严格考核,逐条打分,将结果纳入考评依据,实现奖优罚劣的管理制度。而很多网格化管理恰恰也复制此种治理制度,形成“目标导向”的运作思维。XS区网格化治理中的“目标导向”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网格化管理的成果主要通过考评来定级,按目标完成情况来衡量。网格员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就是依据考评时打分的排名情况。其次,网格化考评量化程度高、涉及范围广。XS区网格化管理具体任务中,总共分为四大目标,每个目标又细化了子目标,子目标的25 项多数都有很明确的数值指标。如“规范运行”中有一项具体内容为“3级网格城市社区每日巡查,农村社区每周不少于 2 次巡查并记录民情日记”。行政管理决定了网格管理的权限为上级政府部门所拥有,上级布置什么样的任务,下级网格就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基层公共服务职能。民生问题是城市网格化管理要始终坚持的价 值导向。现如今,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要,已日益成为基层管理的焦 点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将民生作为核心内容。网格化管理是基

17

层政权组织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而基层政府又是最贴近百姓群众的第一阵线,所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如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如何在居住地获得相应的保障问题;基层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是否处理得当却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能体现出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网格化管理终究是要实现对人的服务,主要是对辖区居民的服务,网格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是目标,因此实现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常态化才是网格化管理的最终任务。由于每个网格的居住群体有差异,提供给每个网格的服务也不一样,针对留守儿童居多的社区,我们要提供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空巢家庭居多的社区,我们要提供互助志愿活动。基层公共服务要求各网格根据需要提供服务,其管理权限则归属基层政府。

2、越权管理。网格化管理仍属于上级政府部门,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削弱了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社区能定的事,到了网格内就不一定能由自己做主了,所谓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只是表面。有的学者认为:“政府行为的全面回归,不仅使公共服务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行政强制的倾向:行政体制俨然成为一部设计合理、运转有效的庞大机器,但面对社会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具体矛盾,则需要每个部件、每个齿轮都随同这一机器系统调整方向,连带运行,失去了灵活多变、敏锐出击的应对能力” [13]。层级越多,上下级的沟通链条就越长。网格化管理前,只有区-街道-社区三级,

18

网格化管理过后,又多了一个网格,三级变四级,信息传输的渠道更长、信息获取的难度更大、操作成本也更高。长此以往,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能掌控的空间、资源也越来越小。上级政府的权力直接下沉到每个网格,网格进一步下沉到每一个家庭,直至每个个人,这样每个人都在上级政府权力的监控与控制之下。如果哪一个网格里出现了问题,上级政府会直接行使职能,而撇开网格层面,让中间的几个层级形同虚设。由于网格化的服务特质,很多社会团体也参与其中,有的团体直接归属省级部门。开展服务从活动策划、具体操作到事后监测都有上级团体一览承包,与基层网格只有通知层面的交流,实际操作中也直接干预网格管理。虽然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主体也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但大多数也都是由街道行政部门要求的,都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自身的积极性不高,社区也没有决策权。诸如此类的志愿服务,其管理都是越权形式。 (三)网格管理作用不显

1、激励机制不科学。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等原因,很多基层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存在被动应付、 放任自流的现象,工作成效也不明显。网格化管理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良好的工作需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一直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基层社区网格员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社区管理的考核标准不科学,不仅直接影响了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基层社区服务质量的提

19